孩子考39名最多说几句,考班级第三,因为没到,而被爸爸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2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066
导读

有位初中生给我发来私信,说自己以往考试都是39名,家长知道后最多说几句,但这次他考到了班级第三,可爸爸却说,你为啥没考第一呢。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质”的飞跃,一定是努力过了,当这种结果呈现出来,家长的…

有位初中生给我发来私信,说自己以往考试都是39名,家长知道后最多说几句,但这次他考到了班级第三,可爸爸却说,你为啥没考第一呢。而且把他暴打一顿。这让他很费解,考好了还得挨打吗?

听完他的倾述,我想想自己,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但只是类似,并不完全相同。我小学的成绩不是很好,勉强考上重点中学,进入初中后,我开始对自己的学习上心了。认真学习,后来成绩从倒数几名,大跃进到了前几名。老师还表扬我有进步,爸妈却没什么反应,也没表扬也没说教,只是点点头就过去了。

当时我也很纳闷,考的好了不该表扬我吗?为啥反而没反应了?那我考试成绩不好挨的揍,都凭空消失了吗?我认为也不全是,只是爸妈对我的期待从成绩转化为全面发展了吧!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我的压力没那么大,反而发挥的更好一些了。

为啥考了第三名还被爸妈打?

其实,孩子的学习成绩进步,家长的期待也更高了,随着要求也会增加,如果孩子成绩达不到,家长采取的惩罚措施反而更严重了。

首先,家长的对比对象发生变化。当孩子考的成绩不如意时,家长的参照对象也是临近的学生。比如上文中的那位同学,考试39名,家长参考的也就是35~45名之间的成绩,批评几句是希望你成绩不要继续下滑;当学习成绩考到了前几名,家长更多的目光,则聚焦在同等水平的学生身上。他们会认为,你既然有潜力考第三,为啥考不到第一呢?一定是不够认真!所以,他们会很生气,严重的可能会动手打人!

家长这种心理变化,其实也是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的“比较”的两个重要功能:认识自己、确立目标。家长在这种比较中,以变化的外界为参照物而下判断,其实也是很正常的。

其次,认为孩子还有进步空间。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质”的飞跃,一定是努力过了,当这种结果呈现出来,家长的内心也会得到满足,但看到你的成绩到了第三名而不是第一名,就会认为还有进步空间,可以继续进步。

最后,家长急功近利。我自己也是家长,面对孩子的进步,会觉得是不是还有进步空间呢?就像有的孩子考了第一名,下次必须是第一,保不住就是你退步了。但其实,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每次考试孩子的状态不同,题的难易程度也不一。

我们应该跟孩子自己比较,他在学习上有没有进步?有没有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是一味盯着成绩,考的少了几分就要“拳拳相向”。这是不必要的。

寒假是关键期,利用好很重要

孩子成绩有下滑,我们家长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做提升,而不是训斥、责备、打骂。这样的方式能直接帮孩子提升成绩吗?显然是不能的。眼下就是寒假了,家长利用好寒假的这段时间,还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放假了,那么就应该先跟他规划好,寒假到底怎么过,先写作业还是先玩耍?由孩子参与到这个计划中,并且自己写出来。

“凡事预则立”。当孩子自己制订了计划,他会带着使命感去完成,不怎么用家长督促。如果可以,先让孩子写作业,趁着这时候脑袋里还有不少知识的影子,对课本还比较熟悉,写作业也比较顺畅。

中间的过程自然是参与到过年中来,如果有条件,可以带孩子亲子游,感受下外面的世界,也能得到不少感悟。这些无疑都会对学习,产生间接的动力。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等快开学了,再让孩子“查缺补漏”,看看自己还有哪些是不熟悉的?哪些作业还没完成?检查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温习,等开学自然不慌不忙了。

枕边育儿寄语:

考第三名和第一名,或许相差的只有4、5分,我们过分苛责,只会让孩子压力更大。反而不如利用好假期,这样才能直接帮助到孩子。打骂真的有用,我们又何必把孩子送到学校呢?你说是不是?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