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敢做不敢当,被父母种在孩子心里的“负面心锚”,该解开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2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20
导读

通常这个“重要他人”往往是父母,如果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充足的心理营养,那么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也更容易“四处碰壁”。 正确做法:要想孩子满意,又不会影响到父母的重要事情,那就需要父母与孩子提前…

周末带娃去室内攀岩,想着让他们体验一下极限运动,练练胆子。因为人数较多,所以需要排队。排在我们前面的是一对母子。

轮到他们的时候,孩子一个劲的往回钻,不想上前,妈妈这时发了火,伸手一推,把孩子推到工作人员身上,嘴上还说着:“男子汉大丈夫,这有什么好怕的,今天不爬到顶,你就别回来了,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

那小孩听完这句话,眼泪一下就出来了。但是他并没有往回走,而是慢慢的走向攀岩的地方,双腿颤抖着放在上面,看着让人心疼。

相信类似的事件,大家平日也见过一些。每当我碰到这样的一幕,心里都会替这些孩子感到难过,或许他们父母的那些话,都会成为他们的“心锚”。

“负面心锚”是什么?

心锚:指的是把一个事物或者是某一种现象,与某种情绪相互联系起来。它也属于条件反射里的一种形式。

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常常碰到,例如可能你听到某首歌,就想起了一段回忆,可能是开心的,也可能是悲伤的。当你把事物与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便成了“负面心锚”。

孩子的负面心锚,多数来源于父母的一些行为。被种下心锚后,孩子会变得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鲜事物,最终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比如,经常在辅导孩子作业时,表现出不耐烦,嫌弃的情绪。孩子就会越来越害怕做作业,久而久之还会出现厌学情绪。那么,还有哪些行为,可能会给孩子的心里种下“负面心锚”呢?

父母什么样的行为,会种下“负面心锚”

心理学有个“重要他人”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以及社会化的过程中,最具影响的人。

通常这个“重要他人”往往是父母,如果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充足的心理营养,那么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也更容易“四处碰壁”。希望下面的行为,父母能够尽可能的避免,给予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忽视孩子

孩子与大人的每日内容是不同的,大人或许还有社交、工作、家务等等,而年龄较小的孩子只有吃喝玩乐,稍微大一点的可能再多一个学业。

在这种情况下,大人会比孩子更加忙碌,也更容易忽视孩子。被忽视的孩子,通常会认为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了,没有把自己放心上,变得没有安全感。

正确做法:要想孩子满意,又不会影响到父母的重要事情,那就需要父母与孩子提前沟通,约定好亲子陪伴的时间,也要说明在哪个时间段,是双方都不能干扰的。

•破坏性批评孩子

“你怎么回事?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我都替你觉得丢脸。”

傍晚路过邻居家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妈妈的怒吼,连我一路人听着都觉得骂得太狠了,更别提孩子听了会作何感想。

家长批评孩子,这是很正常的,但我们也应该把握好一个度,既能达到批评的效果,又不会破坏亲子之间的情感。“棍棒教育”之所以,被当代的父母所摒弃,就是因为行为太过暴力,容易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但实际上,语言暴力的影响并不比棍棒教育小。

正确的做法:父母批评时,不要上升到人格和自尊,应当就事论事。批评之后还应陪同孩子一起积极面对、解决。

•给予孩子需要“等价交换”的爱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父母对孩子说:“如果你再xx,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通常孩子听到这番话,都会不敢再”放肆“,生怕自己的父母真的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把自己给抛弃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本应该是无偿的、伟大的。一旦父母开始打着爱的名义,去管教孩子,那这无私的爱也就变了味,成了“明码标价”的爱。

原本自卑、自尊心较低的孩子,听到父母的这些话,心里就更加的担心惶恐。表面上他们是变乖了,但实际上他们的自尊变得越来越低了,他们开始为了让父母开心而去做,为了不认父母抛弃他们而变乖。难道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正确的做法:不要打着“爱”的名义去绑架孩子,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不需要任何物品来交换。平日在和孩子对话的过程中,要多注意。

枕边育儿寄语: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说过:“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童年记忆。“父母”这一称呼,不仅肩负着生理上的养育责任,同时还要兼顾孩子的心理抚养。希望上文提到的那些行为,我们都能慢慢改掉,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