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让千万国人殒命的天灾,持续四年,是天灾,更是一场人祸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0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17
导读

连续三年的旱灾使灾民越来越多,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官府和富户意识到以往的粥厂救灾不起作用了。 在这次救灾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情况,就是外国传教士的救灾活动引发了中国各阶层的竞争意识,…

中国是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从古至今就是天灾不断,导致数十、上百万人死亡的大灾难数不胜数。如果遇到王朝末期,席卷天下的农民起义就有可能发生。

清末华北地区的一次旱灾,总共饿死一千多万人,受灾人数超三千万。而明朝之前,中国各朝代鼎盛期的人口也不过六、七千万,可以想象这次旱灾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如果仅按受灾人数计算,恐怕为中国历史之最了。

伴随这样巨大的天灾,农民起义的发生几乎是必然的。两千多万流民就是两千多万造反大军,只要有人登高一呼,星火随时可能燎原。但是清末这次旱灾没有引发农民起义,因为中国各阶层都有了不同以往的变化。

这次旱灾从1876年持续到1879年,1879年仍有部分地区继续干旱。在这三、四年里,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华北地区雨量极少,颗粒无收,受灾人数超三千万,如此大的规模实属中国历史罕见,因此被称为“丁戊奇荒”。

起先是旱灾,随后是蝗灾,把残存的庄稼全部吃光。等到入夏,有些地方又下起连绵的大雨,使各条河道泛滥,淹没农田。整个华北仍以旱灾为主,大部分农田绝产或减少,随之而来的将是大面积的饥荒。

横行中国大地的丁戊奇荒,说是天灾,其实更是一场人祸。当时华北地区开始大量种植鸦片,高利润的鸦片挤占了许多良田,使华北的粮食生产受到影响。华北原本就是人多地少,贫苦农民家里一年的余粮都没有,更何况连续三年的绝收旱灾。此外最可恨的是,清末腐败的官僚,各地官员对当地粮仓的建设贪污,大量的储粮贪污也是导致千万国人殒命的元凶之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两场鸦片战争让清政府放开了国内鸦片种植,很快就把英国人的进口鸦片彻底打垮。但付出的代价是鸦片泛滥,以及粮食减少,使灾情更加严重。

这场旱灾很快波及到淮北、苏北等地区,无数农民饿死,幸存者纷纷逃出家乡,流民的数量也是创纪录的,两千多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农民,涌向江南、北京等富庶地区。

而当时正值清政府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一边要赔款给英法两国,一边又要投资煤铁矿业、军工造船机器等工厂。再加上近代化的财政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财政十分紧张,能用于救灾的资金非常少,能够依靠的主要是民间赈灾。

一开始,江南各州县广设粥厂,让流民勉强活命,不致于聚众生事,给地方制造麻烦。清政府也下令富户多设粥厂,很多官员带头捐款,发动本地富户出资救灾,并向流民发放返程的路费。

这是中国历代的惯例,只要挺过当年,等到来年春天,流民便会回到家乡开始播种,但这一次没有这么简单。连续三年的旱灾使灾民越来越多,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官府和富户意识到以往的粥厂救灾不起作用了。

有人开始觉得应该从源头上入手,减少流民的涌入才是根本之法。于是,江南的士绅把救济粮运往北方灾区,就地赈济灾民,不让灾民南流。救济的重点是儿童,只要孩子有口吃的,大人就是再苦再难也会熬下去,这就是淳朴的中国人。

在这次救灾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情况,就是外国传教士的救灾活动引发了中国各阶层的竞争意识,使救灾带上了民族自救的色彩。

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获得了公开传教的权利,在很多乡村地区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的存在既是对中国传统伦理的挑战,也构成了对乡绅的威胁。官府又偏袒传教士,使得中国乡绅阶层普通对外国传教士抱有敌意。

而传教士往往是通过赈济穷人、医治病人等手段,来发展教众、扩展势力。因此,丁戊奇荒正是外国教会扩张的好时机。无论是江南富户,还是灾区本地的乡绅都看到了这一点。如果任其发展,外国教会便有可能深入内陆,在广大农村发展教众。

在这样的压力下,乡绅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慷慨,与外国教会争夺救灾权利。并且不断地向灾民们宣传民族自救,不接受外国传教士的施舍。

经过多方的努力,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河南省几乎完全拒绝了传教士的救济,只有山东的部分地区接受了传教士的赈济,这还与山东有英国租界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民的忍耐力和生产自救能力是极强的,只要还有一线生机,就会拼命坚持下去。1879年开始,旱灾开始缓解,第二年基本结束,流民回到家乡重新开始耕种。一场足以掀起惊天巨浪的天灾终于平稳地度了过去。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