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如一,提高小儿脑瘤的治愈率儿童颅内巨大肿瘤手术一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1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00
导读

) 今天的手术病人是一个12岁男孩子,肿瘤位于小脑和脑干之间,因为肿瘤巨大,压迫了面听神经,手术前左侧听力丧失。就像这台手术,做不做最后这一个小时的清扫,其实术后复查磁共振结果都一样(都会显示肿瘤消失,非…

(孟国路,主任医师 ,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科技新星。199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04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获得神经外科博士学位。1996~2017年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历任住院医师至主任医师。2018至今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中心。门诊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今天的手术病人是一个12岁男孩子,肿瘤位于小脑和脑干之间,因为肿瘤巨大,压迫了面听神经,手术前左侧听力丧失。

后颅窝巨大肿瘤

肿瘤巨大,紧邻脑干,周围神经众多,将肿瘤切除以后,手术时间已经过去了四个小时。这时候术中冰冻病理已经回报了:“低级别肿瘤可能性大”,和术前估计的神经节细胞胶质瘤距离不大。胃中的早饭已经消耗殆尽,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其实有些疲惫了。但是仍然保持同样的节奏和心态,按顺序依次清理肿瘤切除层面,这是为了寻找和清理残存的少许肿瘤残渣。这个过程有时候比切除肿瘤更磨人,有时候需要一个多小时。小脑层面可以多清扫一些,不会增加功能缺失,却可以降低复发率。脑干处要做到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多了造成残疾,切少了就会增加复发率。就好像写一本小说,写手稿的时候更容易兴趣盎然(切瘤子),但是写完之后,逐字逐句的检查校对(术中检查清理),就会让人觉得繁琐。可是如果缺少了认真的校对,作品就有可能出现纰漏,进而影响整体的质量。

我不喜欢手术医生在手术台上说:“就这样吧。”手术不能马虎,最好做到自己的最好。这样手术以后,才不会后悔。就像这台手术,做不做最后这一个小时的清扫,其实术后复查磁共振结果都一样(都会显示肿瘤消失,非常小的肿瘤残留磁共振很多情况下显示不出来),家属和其他医生都看不出来,但是对是否复发的影响却很大。医生不是神,但是要做有良心的手术。应该对得起病人的信任。

晚上病人醒了,气管插管也拔除了,神志清楚,对答流利,四肢活动好。复查CT没有出血。作为医生,心里踏实了。后边就要等病理结果了。如果是良性肿瘤,那么应该可以治愈;如果是低度恶性的肿瘤,应该也有治愈的机会,但是要密切观察,或许可能需要放疗。高度恶性的可能性不大。

技术体会:肿瘤巨大,周围脑水肿却不重,病人的术前状态还不算太重,肿瘤与脑组织在磁共振上有边界,所以术前我考虑这个肿瘤应该是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这种手术不应该采取常规的枕下乙状窦后切口,因为会影响靠近中线部位肿瘤的显露和切除,设计切口时要做到个体化。儿童手术术中随时止血很重要,因为小儿血容量相对小。

手术后随访:

病理结果出来了:节细胞胶质瘤,WHO1级。那么这个孩子手术后得到了治愈,不再需要术后的放化疗了。真是一个好消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