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救国功臣于谦,是如何打赢北京保卫战,挽救明朝江山的? 北京保卫战可以说是明朝建国以后最重大的一次战斗了,关乎明朝的命运,此战打赢直接为明朝续命两百年,而北京保卫战的第一功臣于谦可以说是鞠躬尽力。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军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也被俘虏,危急之时明朝另立新君朱祁钰,朝中大臣也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南迁,另一派就是以于谦为代表的主张保卫京师。最后明代宗支持于谦保卫京师,于谦临危受命,挑起了大明的未来。瓦剌首领也先见手中的明英宗已经是个废帝了,无法要挟明朝,遂于同年十月率大军进犯北京城,十一月十一日瓦剌大军抵达北京城下,十三日于谦、石亨率领明军与瓦剌战于德胜门外,大败瓦剌。不甘失败的瓦剌又转战西直门,依旧被击退。之后瓦剌又从彰义门进攻,明军诱敌深入,瓦剌被潜伏的军队阻击,死伤无数。此时的瓦剌军队已经元气大伤,加上天气寒冷,明军防守坚固,也先只能率军撤回塞外,北京城保住了,明朝的江山也保住了。那么明朝究竟是如何打赢这场北京保卫战的呢?在我看来共有四点原因。
1.占据政治主动 也先手中的最大王牌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当时朱祁钰只是个监国,如果不废除朱祁镇的帝位,那么也先就能以大明皇帝来要挟朝廷,十分不利于战局。但是明朝没有让也先的计谋得逞,迅速的另立新君,加上朱祁钰根本不顾自己哥哥的死活,让明朝军队完全无顾虑。可虽然皇帝换了,但是朝中大部分大臣还是主张南迁的,只有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说:“言南迁者 ,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动则大事去矣 , 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可见于谦以史为鉴,举出宋朝南迁的例子,最终说服了众多大臣,让朝廷下定决心在北京与瓦剌决战。
2.整顿内政 朝廷首先就将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的余党灭族,宽慰民心。其次招纳贤才,提拔官吏,而且特殊时期特事特办,将土木堡之变中逃回的原大同副将石亨免罪重用,与于谦共同守卫京城。最后改革军制,将京营中的三大营精锐抽调出来组成团营,提高作战效率,以适合打保卫战的需求。
3.统一调配兵力,组成统一战线 由于土木堡之变中明朝丧失的都是精锐部队,所以明朝此时的军事力量与瓦剌相差悬殊。明朝其他兵力大部分还都部署在西南和东南一带,一时难以调来京城,而且倘若轻易动边防兵,那其他部落再乘虚而入就更麻烦了。不得已于谦只得紧急调用京城周边的各地备操军、备倭军和运粮大军,其中大部分还都是战斗力不足的新兵。在调兵的同时于谦还要求官员就近前往京城周边招兵买马并进行紧急训练,随时准备补充兵力。然后又组织民间力量,发动京城百姓拿起武器抵抗瓦剌。事实证明,于谦的这种以京都为中心,以宣府 、大同 、居庸关 、古北口 、紫荆关为屏障的抵抗战略非常成功。同时也是打了主张紧闭九门固守城池的石亨的脸。
4.充分保障后勤补给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时明军共有二十万聚集于京城,后勤补给是一大难题,在北京东郊的通州虽然有数百万石(一石米约重153.5斤,明朝一斤合今天的594.6克),但是短时间内无法运达京城。于谦就采用一切手段,势必要解决后勤补给问题。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者,除了官府昼夜不歇地运粮外,众多百姓还为了那额外多出来的一次一两白银的奖励为京城运粮,在这种官民合作运粮的模式下,终于把通州的粮草全部运到了京城,将士们看到了充足的粮草补给,军心大定,士气大涨。
基于以上四点,临危受命的于谦才能力挽狂澜,拯救大明江山于水火之中。可惜一代名将被后来复位的明英宗上台后就杀了,不知凉了多少大臣百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