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期,中国茶文化逐渐形成其独有的盛大气象。文人阶层广泛介入茶事,使之不再止于色、香、味的感官需求, 而是上升为一种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精神境界乃至处世哲学。
中国茶文化在其沿革中不断融合了历代哲学思想与社会观念。作为中国古代一度占据主流地位的哲学思想流派,儒释道的精神内核也在不同层面上与茶道相互塑造通融,茶道亦成为儒释道哲学精神在现实层面的表达载体。
以茶利礼仁,以茶可行道
儒家思想源于孔子,经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等人的丰富与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思想在 2000 多年来长期居于中国正统哲学思想地位,深刻塑造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观念与人格,渗透于传统风俗与日常生活之中。
「中和」或「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极为重要的概念。儒家经典著作《中庸》在第一章阐释道:「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追求不偏激、有所节制的中和状态,以此实现万物的和谐统一,自然有序。
而茶的品性恰与儒家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和」。唐代茶人裴汶在《茶述》中指出,茶叶「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提到,茶具备「祛襟涤滞,致清导和」的功效。
茶叶恬淡中和的品性备受儒人欣赏与推崇,人们甚至将其人格化。北宋文人晁补之曾以「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来赞扬苏东坡中和的品性与操守。与此同时,儒人更将沏茶品茗作为养廉修德、陶冶心志的过程,他们在茶事中融入儒家思想的精髓,为茶道的形成与发展注入精神养分。
唐代宦官刘贞亮曾提出「饮茶十德」,其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最能体现儒家茶人的精神追求与人生态度。在儒家看来,饮茶使人在修身自省的基础上得以礼待他人,通过践行礼与仁,实现万物和谐有序。
其中提到的「礼」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礼记·仲尼燕居》谓:「礼也者,理也。」《礼记·乐记》又说:「礼者,天地之序也。」魏晋南北朝之后,「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所展现的茶风之兴盛,茶俗之普及,与儒家茶礼醇风化俗的功效密不可分
以茶祭神祀祖,是古代中国祖先崇拜的一项传统风俗。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儒家对祭礼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陆羽《茶经・七之事》中记载南齐世祖武皇帝遗沼:「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皆同此制。」可见茶饮早在魏晋南北朝便已用于祭祀之礼。
宋明时期,伴随着理学的发展,茶礼更是被引入寻常百姓家。古代婚俗里,「茶」是聘礼及婚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明藏书家郎瑛《七修类稿》谓:「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喫(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二称皆谚,亦有义存焉耳。」
旧时江南婚俗中亦有「三茶礼」: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皆取「至性不移」之义。以现代眼光来看,它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女性三从四德的不平等约束,其茶礼背后的陈旧思想已然不合时宜。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已逐渐淡忘了其教化含义,而将它作为种传统的婚礼形式保留了下来。
作为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精神的注入起到了化民成俗之效,客观上推动了茶礼在社会各阶层的普及,使之成为儒家礼治思想的一部分。「无茶不成礼」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婚丧、祭祀与待客之道。
茶禅一味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至唐代禅宗兴起,达到鼎盛。而中国的茶文化也是在这一历史时期逐渐兴盛,饮茶风尚在民间成形。
禅宗是中国化后的佛教,广泛吸收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的精华,形成了以直觉观照、沉思默想为特征的参禅方式。僧人在坐禅入定时「务于不寐,又不夕食」,需要饮茶来破睡提神,抑制杂念,从而到达物我两忘的境界。茶天然具备的味苦微寒的特性,及其「涤烦」「致静」的功效,使之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茶与禅在审美意境上的统一,源于两者精神层面的一致性。禅宗悟道,强调即身体验,追求静虑自悟。茶之甘苦性味能使僧人在坐禅修持时静心清志,引导僧人破除执着,一任自心,见性成佛。
禅宗常以参公案的方式修禅,即从禅宗祖师日常生活的言行记载中参悟禅机。禅师开悟参禅者的言行和故事被记录下来,就成了禅宗公案。其中以茶入禅的公案颇为丰富。最著名的是赵州禅师「吃茶去」公案。
「吃茶去」的三字偈语,说的便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自悟方式,即放下执着,消融差别,以平常心应对万事万物。诗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谓:「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亦是暗合禅宗所倡导的「平常心是道」。
宋代高僧圆悟克勤曾手书「茶禅一味」以禅宗的哲学思辨品味茶之奥妙。 南宋末年,这幅墨宝随日本高僧荣西东渡,也将「茶禅一味」的精神带到日本。
这「茶禅一味」的智慧境界,正是:「脱却一切个别的、他律的、世俗的成见,直入『无一物』之境界,随时随地无碍、自由自在地应付一切外来的事物,在『无事、无心、无作』之中又显现出无穷的活力,无限的创造力。」
为满足僧众的饮茶之需,禅宗寺院开始自己种植茶树、采制茶叶,即「禅茶」。古时禅寺多隐匿名山,其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的生长。
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皆出自名寺。如今,湖北覆船山寺的「仙人掌茶」、浙江丽水景宁的「惠明茶」、安徽齐云山水井庵的「六安瓜片」等仍是名茶。
014特集 《中国茶的基本》
撰文 | 王帆
photo | 夏亦珺
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C O N T A C T
厉害的佛僧们,为何都喜欢去长安「旅行」?
快速获取《中国茶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