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邑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产物之一,也叫采邑,封地。
食邑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悠久,据有史记载,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
采邑两个字中的“邑”,意思就是指在某个领域范围内的土地,这个土地并不仅仅单指可以耕作的田地,同时也包括这片土地以内的河流,山川,城池,甚至是里面生活的民众,而“采”字,则代表可以收获自己所封的“邑”内的各种成果。
换句话说,采邑主不仅仅可以占有自己封邑内的所有民众的劳动成果,同时还可以支配其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以延续自己家族在其中的生存与繁衍,最早开始是具有行政权及军事权。
但是这制度也不是一直一成不变的,它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西周,唐,宋,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这三个阶段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一阶段,西周——有名有实有权力。
西周是正式开启的朝代,其实周朝还并不是后世所谓的“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更多的只是诸侯或者氏族之间的联盟,而西周当时只是最大的诸侯而已,由于实力最强再加上德高望重,这才成为了联盟的领袖,正在大一统的国家应该是由秦帝国开始,横扫六合,并吞八荒。
《春秋左传》:“分岐邦周、召之地,赐周公旦、召公爽,以为采邑”。
周文王推翻商纣王之后,对联盟中的有功之臣进行封赏,而这个封赏的方式就是采邑制。周文王把当时西周最核心的西岐周围的周,召两块地方,赏赐给周公旦和召公爽两人为采邑,或者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正是因为这两位王族的封地在周和召,所以才被成为周公和召公。
这一时期,采邑制度是周(西东二周)统治基础和管制地方的核心。
早期的这些采邑主都要绝对效忠于周王,他们不仅要定期去都城朝见周王,同时军队的规模要受严格限制,而且还要无条件的听从周王指挥,一致对外或者讨伐叛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周王的统治力和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弱,甚至比较强的诸侯就可以代替周王来下达命令了。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等等。
第二阶段,唐朝——有名有实但没权。
在唐朝以前,采邑的制度也一直在变化,比如秦汉的二十级爵位等等,但是一直没有稳定下来。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之后,开始分封为他立下大功的天策府的重要功臣们,这时候的采邑制度,已经演变成了这个样子。
《旧唐书》:立中山王承乾为皇太子。癸酉,装寂食实封一千五百户,长孙无忌、王君廓、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一千三百户,长孙顺德、柴绍、罗艺、赵郡王孝恭一千二百户。
这个诸如一千五百户,一千三百户等等,其实就是食邑的户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已经和西周那时候的“采邑”制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那就是只有分封的户数,而没有具体封地了。
此时的采邑主们,有名——仍然是当众册封,记录在案,有实——封地的收入会按照户数折算给采邑主,但是已经没权了,像是西周那时候等于是自己封地内的“国中之国”的情况已经不见了,已经没有行政权及军权了。
第三阶段,宋朝——仅仅有名而已。
如果说唐朝的食邑制度还算是有名有实的话,到了宋朝,索性就变成有名无实,连实惠都没了。
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宋朝吸取了唐朝中后期各地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中央无法集权,尾大不掉的教训,所以在“食邑”的制度上又做出了改进。在宋朝初期,还是有一些实惠的,每封一户实户,每个月还有二十五文,其实这个已经很少了,一千户的封户也不过是二十五贯而已,比起之前那些采邑主的主要收入,简直是天壤之别。
《须资治通鉴》:“旧制,每实封一户,随月傣给二十五文”。
直到宋神宗改革之后,这点钱也都没啦,完完全全变成了有名无实,更不要说封地的一切权利了。
但是这个采邑制度就没用了吗?
这倒未必,因为虽然它确实没有了实惠和权力,但却是一种极大的荣耀,而且还和官职等级挂钩,比如国共,宰相,三公者,可以封万户;上柱国,大学士,可以封三千户;再往下的功臣,散官,各级官员等等,都有规格不同的封赏。
这些就有点像现在的各种职称或者是荣誉头衔,虽然不能带来直接的效益,但是间接想效益还是有点的。
这就是采邑制度的起源及三个阶段,从最初的西周的实实在在的采邑,到唐国的初步削弱,最后到宋朝的索性有名无实,其实也是生存力不断发展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