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蝗虫逼境,吃货又嗨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2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02
导读

2-3龄是蝗虫的最佳防治期,因此要选择60日龄以上的鸡群进行草地驯养,适应野外环境,这样恰好可以截住蝗虫的最佳防治期。 一只优秀的牡鸡一天能吃掉70多条蝗虫。 牡鸡治蝗,一物降一物,不仅…

高能预警

密集恐惧症者慎入

如图所示,这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场景不是错觉,是蝗虫的恶作剧。

图片来自CGTN

近日,一场持续入侵东非的蝗灾,已飞过红海,蔓延至印度、巴基斯坦,印度目前可控,但6月可能再现更严重蝗灾。

蝗虫一天能飞150公里,一边吃一边产卵,一只至少能生100个后代。

图片来自澎湃新闻

据报道,如果上亿只蝗虫集体肆虐,一天就能摧毁2500人的口粮。

目前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蝗虫数量已达3600亿只,如果到6月蝗灾得不到控制,蝗虫数量或再增500倍。

2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预警,希望全球高度戒备当前正在肆虐的蝗灾,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食危机。

蝗虫逼境,很多网友担心蝗灾会不会对中国造成破坏。

在这个节骨眼,一部纪录片被扒了出来——

《牧鸡治蝗》

又名《养鸡斗蝗》

1.天选之鸡

养鸡斗蝗,名字是不是很土很沙雕?

这其实是2014年中央七套军事农业频道播出的一期节目。

讲述河北草原蝗灾发生时,怎么把中华土鸡,训练成消灭蝗虫的“战斗鸡”。

在灾难频发的2020年,这类生态纪录片尤为难能可贵。

蝗虫,俗名蚂蚱。

成年蝗虫一天可以吃掉自身体重三倍的植物,相当于一人一天吃掉半头牛。

蝗虫还挑食,总是挑选尖叶最鲜嫩的中间部分,由此浪费的青草不计其数。

蝗虫原本不是害虫,它们是草原上一个自然物种,只有在生态失衡的状态下越聚越多,才会演变成灾害。

蝗虫喜旱,旱灾常常伴着蝗灾,草原上干旱蜕化的草场便为蝗虫繁殖提供了天然的温床。

2001年,位于蒙古高原南缘的河北草原发生了一场蝗灾。

每平方米蝗虫的密度达到200多头,蛇皮袋子一兜都有二三十只。

这场蝗灾致使河北省经济损失高达3000万元。

为了防患于未然,当务之急是选择一种合适的防治方式。

牧鸡治蝗应运而“生”,华北柴鸡成为天选之鸡。

那么多鸡,为什么独独挑中了华北柴鸡。

华北柴鸡是地方土特品种,但它腿细、脚大、行走矫健、奔跑速度快、肌肉发达、体形健美。

很适合对付蝗虫。

牡鸡斗蝗要有一套井然有序的时间规划。

首先,选择适龄的鸡至关重要。

2-3龄是蝗虫的最佳防治期,因此要选择60日龄以上的鸡群进行草地驯养,适应野外环境,这样恰好可以截住蝗虫的最佳防治期。

75日龄开始牡鸡驯养;

90日龄开始治蝗;

150日龄,牡鸡治蝗结束,牡鸡上市。

其中,牧鸡驯养培训是土鸡晋升为牡鸡的关键。

这届童子鸡由500到1000名学员组成,天性散漫,如何让它们乖乖听从放牧员的指挥呢?

哨声是放牧员跟鸡对话的语言。

鸡在很小的时候,放牧员就吹哨训练它听从指挥,服从调配。

吹哨也要有技巧,吹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个固定的频率和长度,让鸡有感应。

画面中,口哨一响,全军出鸡,就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一只优秀的牡鸡一天能吃掉70多条蝗虫。

低矮的草原很适合鸡这种小型生物奔跑、跳跃,切换姿势叼蝗虫。

为了在5天时间内完成1000亩草场的治蝗任务,放牧员还要驯化牧鸡沿着圆形区域走。

为了避免鸡群破坏草场,每隔3到5天需要转场一次。

在转场训练中,拖拉机一响,牧鸡就跟着前进。

转场也可以扩大牡鸡的捕猎面积,一般要转场十次,将治理面前从1000亩扩大到10000亩。

牡鸡治蝗,一物降一物,不仅维护了生态平衡,对牧民来说,还是一件一本万利的事。

怎么一本万利?我们来算算账。

如果用化学药物治理1万亩草原,一亩地投入4块钱,一万亩就是4万。

这个成本和牡鸡的成本相当。

好就好在这些牡鸡既能下蛋,又能卖钱,牧民可以获得两项收入。

而且,吃蝗虫长大的牡鸡,身体健康、肉质紧实,是优质的绿色食物。

在当时当地的旅游市场,一只牡鸡能卖到100块。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2.生物防治

其实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水、旱、蝗号称中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

根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时期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

无论受灾范围,还是受灾程度,都堪称世界之最。

各类史书记载了飞蝗过境饿殍遍地的惨状。

“贞元元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唐书·五行志》)
“(明)成华二十一年,大旱,飞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山西通志》)
民国年间,全国范围内几乎每年都有蝗灾发生,尤其是1920,1927,1928,1929,1930和1933年,为蝗灾大年(参考文献:吴福祯,《中国的飞蝗》,1951年)。

史书记载,蝗虫如猛雨毒箭一般冲进城内

不过,为什么历史上留有颇多笔墨的蝗灾,在近几十年几乎没有音信了。

其实在过去40多年,虽然在局部地区蝗灾时有发生,但都没有形成迁飞危害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这和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农业工作者的治蝗努力密不可分。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中国的一位生态学家马世骏。

图源:百度百科

新中国成立前,马世骏在海外积累了丰富的昆虫知识。

1951年,马世骏学成归国,决定用所学报效祖国。

国家交给他一个老祖宗2000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消灭蝗灾。

马世骏带领团队实地考察、定点观察,走遍中国蝗灾多发地带,在洪泽湖、微山湖、黄海沿海、黄河沿岸等建立起实验室。

通过室内试验、数据分析等得出中国蝗灾频发的原因——

主因,水、旱灾相间发生,给蝗虫的繁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次因,社会的不稳定及贫穷落后,使蝗灾一旦发生就手足无措。

并明确了飞蝗次生型的演变规律及其演变的机制。

图源百度百科,马世骏论著、论文

鉴于此,马世骏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飞蝗治理策略与措施。

随后,我国治蝗工作进入“改治并举” 阶段。

“改”是治本,“治”是治标,标本结合。

治本,直接粗暴,即把蝗虫扼杀在摇篮里。

古书中记载“旱极而蝗”,温暖干燥的环境最适合蝗虫产卵,尤其是土壤含水量在10%—20%的时候。

多雨阴湿的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最为不利。

因此植树造林和兴修水利成了有效灭蝗的方法之一,破坏蝗虫的产卵环境,使其无处产卵。

举个例子。

河南安阳地区,从1961 年开始对内涝蝗区进行改治。

修建了100 平方公里的田间水利工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 解除了卫河流域的积水问题,彻底消灭了飞蝗的滋生基地。(高东梅《建国以来我国蝗灾防治工作的历史考察》)

治标,主要是药杀和生物防治相结合。

药杀,最有效的方法是用飞机大规模喷洒杀虫剂,但这种方法耗费的药剂价值不菲。

作为农业大国,从5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使用飞机治蝗。

《一九五一年飞机治蝗的成绩与经验》中记录,一架苏制波-2型教练机1天可以完成3.3万至5万人的捕杀蝗虫工作量,而且使用飞机治蝗的花费仅是采用人力捕杀花费的5.5%。——来源网易航空

2001年,国家在山东、河北和新疆三个重灾区修建了三个现代化的治蝗机场,投资均为1200万元,每个机场可停3-5架农业飞机。

图源新华网

但化学防治对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更科学生态更常用的方法是生物防治。

所谓“生物防治法”,即通过培育和引进蝗虫的天敌,来达到灭蝗的效果。

给大家推荐的《养鸡斗蝗》就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鸭、鹅、鸟也是战蝗小能手。

2000年5月,新疆北部曾发生特大蝗灾,一群由牧鸡、牧鸭组成的“生化部队”加入了灭蝗大战。

浙江当时派出3万只鸭子坐飞机奔赴新疆。

图源新华网,新疆巴里坤草原的治蝗的鸭群

鸭子们个个训练有素,一只跟着一只,还不时变换队形,自动分队。

它们与蝗虫斗智斗勇,先用鸭掌把蝗虫踏起,等蝗虫跳起来时,再用脖颈灵活地在空中啄食。

到当年8月底,新疆至少100万亩优质草原上的蝗虫被鸭群彻底歼灭。

冲鸭~

“生物防治法”从能量循环的角度来看,合乎生态学原理。

蝗虫的粗蛋白质含量高达71.21%,味道像虾干,营养价值类似鱼类。

历史上,南京蝗灾频繁,形成了以蝗饲鸭的传统,这样饲养大的鸭子肉质极好,据说南京板鸭驰名全国也有这个原因。(引自游修龄《中国蝗灾历史和治蝗观》)

如果蝗灾飞得太高,鸡鸭搞不定,空中还有“大部队”拦截——粉红椋鸟。

它们号称蝗虫克星,以蝗虫为主食,一天可以吃至少120只蝗虫。

新疆县里专门为粉红椋鸟筑鸟巢、修水槽,拉铁网,建围栏,就为了吸引它们安家落户。

3.这真的不好笑

这次蔓延印巴的蝗灾逼境,引起了一定的恐慌。

农业农村部称,沙漠蝗对我国的危害概率很小,国内大规模暴发风险很低。

为什么风险低?

此次蔓延东非的蝗虫是沙漠蝗,中国并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区,顶多到达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不会造成大范围危害。

沙漠蝗生存条件:40℃左右是沙漠蝗蝗蝻和成虫迁移活动的条件,相对湿度需要达到60%~70%,暴雨利于沙漠中植被的生长,为沙漠蝗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另外,我国边境地区有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做天然屏障,沙漠蝗飞翔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至多不超300米,很难越过高海拔的寒冷地区。

图源贵州日报

虽然专家预测对中国影响不大,但也不要掉以轻心。

不少人评论说,蝗虫来了就给吃成珍稀动物。

不好意思,这些玩笑一点也不好笑。

前脚刚骂完吃野味吃蝙蝠的,后脚就为中国吃货感到骄傲了?

何况蝗灾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灾难记忆,蝗虫过境如猛雨毒箭一般,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面对数亿只的蝗虫,吃货们的战斗力杯水车薪。

从古至今,中国经历了多少次惨痛灾祸,经历了多少代农林工作者的辛劳付出,才使蝗灾从现在大部分中国人的记忆中消失。

我们被保护得很好,才应该常怀忧患意识,不让付出的人白费心血。

大自然何等无情,摧毁人类连声招呼都不打。

据悉,此次蝗灾肆虐和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关系。

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UNOCHA)发布的报告指出,全球变暖使得东非长期高温多雨,让蝗群爆炸式增长。

罕见的强降雨使沙漠植被迅速增长,食物充足,蝗虫的数量也不断翻倍。

从无家可归的北极熊,到澳大利亚大火,再到蝗灾的迫近,大自然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诫人类切勿狂妄自大。

鲍勃·迪伦唱道:

一个人要经历多长的旅途

才能长大成人

白鸽要飞越几重大海

才能在沙滩上安眠

炮火要多少次掠过天空

才能换来永远的和平

而人类要经历多少苦难,才会学着敬畏自然,心怀忧患。

参考文章:

1.中国古代常见的蝗灾,现在为什么没了?是他解决了这个千年难题

2.4000亿只东非蝗虫逼近我国?要紧吗?以前有3万只鸭子救过灾

3.4000亿只蝗虫已到达中国边境!史书中的蝗灾,为什么现在国内很少见了?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