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原因:历史留名的书法家真迹是非常非常的珍贵,王羲之的字非常的有学习的价值。
我是一人。据说《兰亭序》的真迹在唐太宗或者是武则天的墓中,这一件有可能还存在的真迹以外,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王羲之的作品都是仿制品。
历史的发展滚滚向前,很多东西都消失在历史中。虽然王羲之没有真迹流传,但是一千多年来,人们还是愿意临摹学习王羲之真迹的“仿制品”,更是说明王羲之的字非常具有价值。
先看一下,书圣王羲之。我慢慢说,内容有点多。
纸寿虽千年,真迹实难得。
经过很多专家认定,我们现存最早的法帖。
中华第一帖《平复帖》,西晋时期的书法家陆机,作于公元303年,现存北京故宫。
我个人是非常不推荐初学者,学习这个帖的。直到现在帖子中的字迹,还存在着争议。目前以启功先生的释文为主要参考。
彦先羸瘵 ,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如果一个帖子,字存在着争议,而且确实也看不太清,就不要为了追求名号去学。
公元303年的帖子保存至今,王羲之出生公元303年或(321年),他的帖子怎么就保存不下来呢?
首先是时间1600多年过去了,时间很久远了。《平复帖》能够流传真是非常的难得。
其次是王羲之的字,很早就具有收藏价值。唐太宗那时候就爱不释手,太多人觊觎。就会有争,就会损毁丢失。
1000年前的纸或者绢,连皇帝都把它们当宝贝,想各种方式得到,怎么能够流传的下来。
唐太宗派人用各种手段“拿”《兰亭序》,就有了“萧翼赚兰亭”的故事。
唐太宗派萧翼骗兰亭,这个事在唐代就被画成了画。
这是唐,阎立本所绘《萧翼赚兰亭》宋朝摹本,此摹本现存台北故宫(还有一个摹本在辽宁博物馆)。
名声太大,成名太早,也是有负担的。王羲之的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宝贵的。想要的人多,唐太宗都不惜用骗的,其他人会怎样手段。王羲之的真迹想要的人太多了,肯定留不下的。
没有真迹,但是影响千年。
经过现在的科学检测,目前没有王羲之的真迹。
现存台北故宫的《快雪时晴帖》,有人说是真迹。这不用去相信,肯定是摹本。现在是不存王羲之真迹的。
左边:小点的字是,赵孟頫写的跋。
右边:大一点是摹的王羲之的字。
王羲之的字到底有多么值得学习,后世收藏过王羲之这些接近真迹的摹本,会有题跋。当这些题跋和王羲之的字在一起的时候,就知道王羲之的字是多么的好。
赵孟頫一生学习王羲之,被后世尊为大书法家。
古往今来,王羲之之后的人都学习王羲之的书法。
当看到历史中书法家的字真好,但是放到王羲之字旁边,就能看到还是王羲之更好更妙。这个就是王羲之的字为什么就算是摹本都有那么大价值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就算王羲之没有真迹,还是这么受人尊敬。
一人有感
大浪淘沙,历史是绝对不会忽略有才能的人。
1600年过去了,我们现在还是没有忘记王羲之,还在学习王羲之。
书法家能够历史留名,还是因为字,而不是其他。
王羲之的字虽然没有真迹了,但是就算是摹本、石碑,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字好,值得我们学习。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