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仲念念
图:电影《遥望南方的童年》
01.
我生于河南农村,上世纪80、90年代期间,很多孩子都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抚养长大,我也不例外。那时候父母为了生计,去南方城市打工,有些家庭是父亲去,母亲留在家里;还有些是母亲去,父亲留在家里。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回来一次。
而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过年最值得期待的从来不是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而是有爸爸妈妈在身边。
我至今仍旧清晰地记得,临近过年的很多天,我们一群小孩叽叽喳喳地在村口玩,谁都不说穿,其实是在等着远方爸妈的身影出现……
一转眼,我已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回想起年少时的点点滴滴,依旧觉得内心无比空洞,那些缺少父母陪伴的童年啊,终究是没有阳光的。
如今,一提到很多两地分居的夫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夫妻感情问题,但作为一个留守儿童出身的我,比谁都清楚,在那样的环境下,比夫妻感情更现实的问题是: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以及整个家庭的走向。
这也是我喜欢《遥望南方的童年》这部电影的原因,每次看每次都会有新的感动,因为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
02.
电影《遥望南方的童年》,将焦点放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身上,讲述那些从小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有着怎样心酸的童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去城市打工,仿佛成为一种主流。那时候的南方便是富庶的象征,尤其是深圳。父母们生下孩子,便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抚养,整个村子,几乎都是老人和儿童。
但小学教师易明堂,不忍心这些孩子重蹈覆辙,走上父辈们的路,所以决定自己出资开办一家幼儿园,下岗的妻子当院长,村里唯一上学过的初中生李响当老师。
电影刚开始,便是易老师去招生的镜头,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并且说他在骗小孩子的钱。
还有一个正在打麻将的人说:
——“读书有啥子好,读书有什么用,易老师读了书呗,人家师范毕业,而今一个月拿到千把块钱,现在在家里办幼儿园,骗小孩子的钱。我姐夫的儿子,初中都没毕业,到深圳去打工,三四千块钱一个月,人家还管大学生。”
这样的话,你肯定也听过,即便时代发展到今天,在现实生活中,依旧会有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所以他们世代都在打工,这也是易老师创办幼儿园的原因。
他不想孩子们跟他们的父辈一样,世代当苦力,还认为自己特别了不起。
由于条件简陋,易老师只能腾出家中祖宅,做孩子们的教室。
幼儿园开班以后,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至,有的家庭连60块钱的学费都交不起。
所以一段时间下来,幼儿园入不敷出。刚开园那天,易老师夫妇连孩子们吃的饭,都是向大哥大嫂家借的。
为了节省成本,易老师自己做了一个板车,并请自己的大哥来拖车。即便大嫂怨声载道,大哥也毫无怨言,一声不吭的做着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
03.
砣砣,留守儿童的代表人物,他刚出场的那个背影,瞬间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砣砣的父母将他寄养在一个瞎眼的老婆婆家里,没有人陪伴的砣砣,只能安静地坐在村口的大树下,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被忽略的孩子。
当时,很多小朋友都被爷爷奶奶送去上幼儿园,但是他没有。
他的父母去深圳打工了,将他留给瞎眼的婆婆,可婆婆还有一个儿子,别人都以为砣砣是他的儿子,所以不愿意嫁给他,以至于他直到三十多岁还依然单身,于是便将砣砣直接扔给易老师,再也不管了,他说:
——“砣砣的爸妈都去深圳打工去了,留下几百块钱,让我娘帮忙照顾。他爸妈骗他说,过几天就会后来,可走了以后再也没有回来。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坐在村头的那棵大树下,因为他和爸妈就是在那分别的。”
砣砣被扔给了易老师,连同一个看不清电话号码和名字的纸条,他说:这是砣砣父母的联系方式。可实际上,易老师从未联系上他的父母。
电影的高潮部分,要从砣砣走失开始。
下课的时候,老师李响误以为陀陀偷吃了另一个小朋友的零食,一气之下说了句“你爸妈都不要你了”,砣砣深受打击,跑了出去。
当是,大半个村子的人都一起寻找砣砣,尤其是易老师,他整个人险些崩溃,发疯一样寻找。
可后来,无论如何都没有找到,易老师忽然想到砣砣经常去村口的那棵樟树下,便借了一辆自行车发疯一样往村口赶。
可当时砣砣藏在树后,他找了一圈都没有找到,整个人好像被掏空了一样,整个后背全被汗水打湿,那种无助瞬间击中人的内心。
正在这时,陀陀从背后大声喊了一句:伯伯。
正是这句清脆的“伯伯”,瞬间将我的眼泪逼了出来,易老师转身向陀陀跑去,将他抱在怀里。陀陀将易老师当成了伯伯,易老师何尝没有将他当成自己的孩子呢?
幼儿园唯一一次大合照
04.
幼儿园一共16个小朋友,全部都是留守儿童,除了砣砣具有鲜明的特征以外,还有另一个小女孩秀秀。
她的父母常年两地分居,妈妈独自一人去深圳打工,扛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秀秀几乎没有见过她。所以在她好不容易回来的时候,秀秀连一句“妈妈”都没有喊,只是怯怯地躲在门口。
妈妈给她买了很多玩具,但是她只让爸爸抱,面对眼前这个女人,她感到前所未有的陌生。
秀秀的爸爸黄继勇说,老婆刘斌一直在外打工,挣钱养家,一连两年都没有回来,秀秀几乎是他一个人带大的。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秀秀的爸爸是一个顾家的好男人?其实不是,他其实早就背叛了自己的老婆,和别的女人在一起了。
秀秀妈妈发现以后,心灰意冷的回深圳,临走前来拜托易老师,一定好好照顾秀秀。她当时跟易老师夫妇说的那番话,戳中很多女人的泪点,我一边看一边掉眼泪,为她感到不值,又为秀秀以后的以后,感到担忧和无奈,她说:
——“我跟黄继勇离婚了,秀秀判给了他,他在家里和别的女人好上了,我为了这个家,出去打工赚钱,却换来了这样的结果,我真的为自己感到不值啊。”
说着说着便开始哭:
——“前些年,他欠下了很多外债,我想尽一切办法帮他还,为了我们这个家,我出去打工,一走这些年,我的女儿秀秀连一句‘妈妈’都不喊,我这么拼命,这么辛苦,我为了什么?他如今就这样对我。
我用挣的钱给家里盖房子,欠的债也还完了,就想回来好好跟他过日子,好好陪女儿长大,她却和外面的女人在一起了……”
她在电影里哭诉,我在电影外陪着她一起哭,尤其是她在说到自己女儿的时候,更是让人止不住的心疼,她说:“我可怜的秀秀啊,真不知道以后她该咋办。”
后来的一切证明,她的担心是对的,因为黄继勇和她离婚后,立即就和那个女人一起出去打工了,秀秀直接被扔给了大哥和大嫂,再也没有管过她分毫。
变了心的男人有多狠?黄继勇就是典型的证明。听完刘斌的哭诉,易老师想去劝解,说三楼洋楼,房子盖这么好,不全是刘斌的功劳?
他说:这房子是有她的份,她要的话就拆一层吧。
你看,男人一旦不爱你了,会比你想象中更绝情,就仅仅是语言上的伤害,就足够令你心寒。
劝解无望,秀秀的妈妈绝望离开,临走前只有易老师抱着秀秀去送她,她离婚的消息没有告诉自己的娘家人,拜托易老师照顾好秀秀,并答应会寄钱回来。
女人啊,无论多苦多难,心里想着的永远都是孩子,而不是自己。
最让人心酸的是,刘斌直到上车走,都没有听到女儿秀秀喊自己的一声“妈妈”,因为这些年,她一直在外挣钱养家,秀秀和她并不亲近。
如果她知道秀秀后来被黄继勇扔了,心可能都要疼死啊。
黄继勇和自己的新欢一起去外地打工了,将秀秀扔给大哥和大嫂,和他们频频因为秀秀而吵架,将她扔到门外,秀秀怯怯地站在一边,孤独地像一个被全世界抛弃的孩子。
大嫂气急败坏地大骂道:
——“你们黄家没有一个好东西,他黄继勇倒是去外面打工,过快活日子了,凭什么把秀秀扔给我们,让他把秀秀接到深圳去。
有本事生,没本事养,还是个人吗?放着那么好的老婆不要,非要搞得妻离子散……”
不得不说,大嫂骂的是对的。黄继勇确实没有良心,身为丈夫,他背叛婚姻,直接导致自己的婚姻走向结束;身为父亲,他狠心丢弃自己的亲生女儿,自己和新欢去了外地;而身为一个人,他不懂得感恩,对妻子的付出视而不见,最后还将她伤得遍体鳞伤……
05.
幼儿园最终还是办不下去,因为易老师不具备办学资格,可他在挨个将小朋友送回家的时候,发现很多人至今都没有将学费交齐。
可以说从开学到现在,易老师不仅没有赚钱,还赔了很多钱,但赚钱从来都不是易老师的目的,他只是想通过一己之力,改变农村的这种现状。
下一代只有上学,才能走出那个贫穷的小村庄;只有上学,才能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只有上学,才能不用重蹈父辈们的漫漫外出打工路,导致一代又一代,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以及出轨,离婚,妻离子散的悲剧。
易老师将秀秀送回去以后,听着秀秀大伯和大嫂的骂声,心里像堵了一块石头,但他自己还有孩子,他也无能为力……
最后一个送走的人是陀陀,但他看到那位瞎眼的婆婆时,还是妥协了,决定继续让陀陀跟着自己。
陀陀的父母将他丢给这个瞎眼的婆婆,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如果易老师不管他,就没有人管他了。
易老师牵着陀陀的手离开,顺路接走了秀秀。秀秀的父母离婚了,妈妈走了,爸爸在婚后也走了,大伯和大伯母,一直都在为了她吵架,如果易老师不管她,她如何生活。
到这里,这部电影就基本到了结尾,当时易老师拖着陀陀和秀秀回家,秀秀问他:“伯伯,我爸爸妈妈去了哪里。”
易老师回答:“去深圳打工去了啊。”
秀秀又问:“深圳是哪里啊。”
易老师:“深圳是南方。”
对于一个不足5岁的小孩子来说,显然不知道南方的意义,易老师便拖着车将他们带到一个山坡上,指着南面的方向说:“前面就是南方,从这里一直往前就是深圳。”
——“可我没有看见深圳。”
——“从这里一直往南走,一直往南走,在天边的那个地方,才是深圳啊。”
——“我的爸爸妈妈就在那里打工吗?他们打工干嘛。”
——“挣钱呗。”
——“挣钱干嘛。”
——“挣钱给你买好吃的啊,给你买新衣服,让你读书。”
两个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茫然的看着前方,良久,秀秀又问:“我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易老师楞了一下,说:“过年的时候就会回来。”
一旁的陀陀好像突然看到了希望,他赶紧问易老师:“那我爸爸呢,我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
易老师也回答说,过年的时候回来。
其实,他们的爸爸妈妈会不会在过年的时候回来,易老师并不知道,但是在那一刻,他不忍心打破他们全部的希望。孩子有做梦的权利,他们还小,实在不应该承受这些残酷的现实。
陀陀的表情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他在听说深圳在很远很远的男方时,脸上的表情是凝重的,绝望的,伤心的。
但是在听到易老师说,爸爸会在过年的时候回来时,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陀陀在做一个梦,做一个有爸爸妈妈陪伴在身边的梦。即便他对于爸妈是否会回来一无所知,但是心怀希望,是那一瞬间最美好的事。
这群留守在家的孩子啊,他们站在高高的山坡上遥望远方,他们遥望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爸爸妈妈,而是终将逝去的童年和现实的无奈。
06.
提到两地分居的夫妻,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夫妻感情的稳定。
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像秀秀父母那样的夫妻,从来都不在少数。一方常年出去打工,另一方耐不住寂寞,背叛了感情。最后导致离婚,整个家庭由此走散。
生理需求是影响夫妻感情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从来都不是背叛婚姻的理由。因为远比生理更重要的是责任,是留守儿童们,是那个瞎眼的、无人照顾的空巢老人,是整个家庭的走向,是孩子的未来,以及孩子的孩子的未来……
这部电影非常小众,知名度并没有那么高,但评分却高达9.4,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那么多笔墨,来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因为这部电影感动了我,更是因为这部电影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索。
我们曾经是孩子,现在是父母,以后会是老人,如果我们不那么自私,多为家人考虑一点,结果会不会完全不一样呢?
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导演易寒蹭队当地的一所初中做过调查,近9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都在南方打工。
南方,吸引孩子们的父母背井离乡。南方,吸走了孩子们原本应该天真无邪,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的童年。
可能很多人会说,不出去打工,谁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不愿意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呢。
这是现实的无奈,世间事本就难以两全,但更让人可悲的是,至今仍旧有很多人在宣扬“读书无用论”,就像电影最开场的那个打麻将的人,他认为读书没有用,没上过学出去打工也能挣不少钱,可问题的关键是:你让自己的孩子出去打工,将来他的孩子,不是一样当留守儿童?
如果这样的思维模式一直被固定,那么这种影响,将是世世代代的,有易老师这样的人愿意站起来拉一把,等于燃起了星星点点的希望。
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将他们这一类人从贫困中拉出来,不再让他们世代陷入挣扎中?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去思考的问题。
天救自救者,这正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电影没有再纯粹的歌颂教师的奉献,而是提出了一个个现实问题,直直戳进每一个人的内心。人只有发挥出内心深处的力量,才能从困境中脱身出来。
易老师是星星之火,但是否能够燎原,却由整个村,整个镇,甚至是整个社会来决定。
如果可以,请担负起这份责任,不要再觉得读书无用,不要再有夫妻两地分居,不要再有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只有向上的意识觉醒,整个社会才能进步,社会进步了,我们的现状才能逐步改善。
END.
今日话题:
对于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聊聊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