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过去,看清未来~
1
为了防止熊孩子摔碎玻璃水壶,我们曾经很辛苦地每次倒完水都把水壶放到高台上;为了防止妞馋零食,我们曾经高举着“防贼防盗防小七”的旗帜经常背着她吃零食。
一岁前的小七不太知道要东西吃,因为有一次在的小贝妹妹家(她俩生日就差一天),我们每个人都美滋滋地舔着,她们两个小朋友趴在滑梯上盯着一个叔叔看,眼睛都不眨,直到叔叔吃完了整根雪糕,她们俩才长长地舒了口气,然后继续玩游戏,我们绷着的心顿时放松了下来;
接下来开始知道什么好吃了,17个月左右,她的饭量大增,每天两个小鹌鹑蛋已经不能满足她的需求,所以改成每天吃大鸡蛋。往往是我开始剥鸡蛋皮的时候她已经吃完了自己的鸡蛋,然后开始反复叨咕“妈妈大蛋…妈妈大蛋…”此时爷爷奶奶往往会赶紧跳出来说“你的鸡蛋已经吃完了,没有了,这是妈妈的鸡蛋。”最开始我也会下意识地赶紧把鸡蛋往自己嘴里塞。有天,小七又开始叨咕“妈妈大蛋”时,爷爷奶奶有事没顾上接她话茬,我才发现她叨咕完之后又继续吃自己碗里的东西,并没有纠缠着要吃鸡蛋。
原来她只是把她看到的“妈妈在剥大鸡蛋”这件事说出来。
是我们把孩子想得贪得无厌了!
2
后来的事情又一次印证了我的猜测。
我会在办公桌上备点小糕点,写文章或看书时饿了就来两口。有天我忘了把糕点收起来,小七就已经进房间要吃neinei了。刚把她抱起来就看到了桌上摆着的蛋糕,我的脑袋自动开始各种转动:可不能让她吃甜食,万一喜欢上了养成习惯怎么办?快到饭点了,万一吃了蛋糕一会儿不吃饭怎么办?……
“妈妈有饼。”小妞清脆的说了一声。
发现了!怎么办?快快快,万能的大脑,告诉我怎么应对!!
“妈妈有饼…宝宝不吃”小妞费劲地说出了后半句。
“妈妈neinei~~”妞着急了,开始掀我衣服嫌我准备工作做得太差。
原来耐心一点,听孩子说完,也许孩子真的没我们想得那么“贪婪”。
还是我们把孩子想成了“破坏大王”!
3
今天快19个月的小七在公园滑梯上见到了1岁左右的Mango弟弟,在我的引导下一边往上爬一边叨咕“宝宝给弟弟…做示范~”。在给弟弟展示了坐着滑、躺着滑、头冲下滑之后,弟弟还是坐在滑梯口看着,留着口水。妞又一次爬了上去,这次她要给弟弟做什么示范呢?
Mango弟弟的爷爷一边逗着两个孩子一边说:“哎呀,Mango啊,你就知道流口水,你看姐姐滑的多好!这次跟着姐姐滑下来吧?”眼看着妞从中间的通道过去了,但当时Mango堵在滑梯口,妞会不会着急给他“做示范”而把弟弟挤开呢?我们家妞可是个越夸越得瑟的主啊~~
果真,走到Mango面前妞就停下来了,把脚往滑梯口放。
我马上伸出手跑过去要协调两个小朋友的“空间距离”,没想到,走到跟前我的手就停住了:原来妞把脚放在滑梯口后,伸出手抓住了Mango下巴的口水巾,来来回回地给他擦着口水!而Mango也很配合,一直抬着头看着小姐姐,小眼睛里全是满足……
当时我真是又感动又羞愧。
我是因为动作慢了一拍,孩子才有几秒钟的时间来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但现实中往往不等孩子做出某个行为,家长就“非常有预见性”的提前阻止了孩子的行动,还美其名曰“教育孩子”。
4
为什么我们总要用“破坏者”的思维来看待孩子?也许我们小时候很容易就被家长贴上“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的标签,这种评价逐渐被我们内化,所以在面对自己孩子时候,原始的思维就会跳出来大喊“快点阻止他!他又要干坏事了!”
但有时候孩子还真就是“干坏事”:我就要吃妈妈的鸡蛋!我就要推弟弟一把!
为什么?是孩子真的那么坏吗?
看过我之前《如此强化,效果不好》这篇文章的亲们,你们是否还记得,孩子很多不好的行为其实是被我们的表情和动作“强化”出来的:
本来只是说说妈妈还有个鸡蛋,但爷爷奶奶连番蹦出来“提醒”我:“妈妈还有鸡蛋”“原来我还可以吃妈妈的鸡蛋”“而且爷爷奶奶的表情好好玩”“那我就说要吃鸡蛋他们会不会又说一遍?”;
本来我只想给弟弟擦口水,但妈妈一下子就冲过来,很紧张地把我推开,还让我“不要挤弟弟”,为什么这么说?“挤弟弟会不会很好玩?”“妈妈会不会又大叫?”“那我试试嘿嘿”……
原来孩子很多的不良行为,“幕后黑手”竟然是我们自己!
我们给自己挖了坑,还得无奈自己填,现在道理弄清楚了,想想,自己怎么那么多事啊~~
彭滟岚
中科院心理所早期教育指导师
正面管教家长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