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需要彼此做到互相尊重,就算心里没有完全接纳对方,尊重也是必不可少的。人际交往是相互的,你尊重了别人,别人才会反过来尊重你。
但是还有很多人没有这种意识,尤其是很多做婆婆的。她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长辈,就应该得到儿媳的尊重,而自己不管如何对待儿媳,儿媳都必须对她好。
这种想法很明显是错误的,婆媳之间会有矛盾,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婆婆无法真正接纳儿媳,总是像防贼一样防着对方。等到把儿媳的心伤透了,还妄图让儿媳孝顺自己,这无疑是异想天开。
任何事情都讲礼尚往来,婆婆善待了儿媳,等到老了儿媳才会尽心去赡养婆婆。一开始婆婆就寒了儿媳的心,就算最后醒悟过来,也难以让儿媳释怀。
做儿媳的,都是怀着希望嫁进婆家,渴望婚姻生活幸福美满。可若是婆婆不接纳她,不善待她,她的幻想就会破灭,然后对这段婚姻失去信心。有很多夫妻离婚,就是由于婆婆从中作梗。
既然有缘成为一家人,就应该好好珍惜这个缘分,不要求婆媳像亲母女一样相处,也该是平等互助的。既然最后分道扬镳,就应该好聚好散,给彼此留点脸面。
但是有的人,是一家人的时候不懂得珍惜,不是一家人了还妄图让对方来善待自己。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彼此的关系更加恶化。赵沛芯的婆婆,就是这样的人。
赵沛芯和婆婆之间的矛盾,要从生孩子那会儿说起。婆婆有些重男轻女,而赵沛芯偏偏就生了个女儿,从那时起,婆婆对她的态度就越来越差了。
不照顾她坐月子不说,就连孩子也不帮着照看。当时赵沛芯还拿了一笔钱给婆婆,希望婆婆多帮衬着,做做饭也好。可婆婆拿了这笔钱,却没有任何动静,婆媳两人的怨,就从这时候结下了。
赵沛芯一直努力充当一个好儿媳的角色,可婆婆还是处处看不惯她。她好心好意没了条金项链送给婆婆,结果没一句好话,还拿去卖钱。婆婆六十大寿,她精心操办了一场寿宴,结果被骂败家。
这些赵沛芯通通都忍了,她觉得既然嫁进婆家了,就该好好协调婆媳关系,就算婆婆态度太差,她也要尽力去维持婚姻的圆满。但是她没想到,婆婆竟开始编造谎言,借以挑拨他们夫妻关系。
赵沛芯有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时不时要一起聚一聚。有一天聚会餐,赵沛芯就顺道送一个男同事回家,两个人因为工作上的事,站在路边聊了一会,结果恰好被外出跳舞的婆婆撞见了。
婆婆不问缘由,上前就给赵沛芯一耳光,然后回家告状去了。赵沛芯一回家就听到婆婆在编排她的不是,说她不知检点和别人搂搂抱抱,说她不守妇道和别人暧昧不清。
婆婆编的有鼻子有眼,赵沛芯一看丈夫王利襄的脸色,就知道他肯定说相信了。但是赵沛芯依然怀有希望,觉得王利襄应该会相信她的人品。
可令她没想到的是,王利襄这次竟选择和婆婆站在同一条战线,要求赵沛芯必须给个说法,否则就只有离婚。
赵沛芯其实是可以解释的,毕竟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是她看到婆婆那副丑恶的嘴脸,看到王利襄眼里的质疑,心瞬间就凉了。就算她解释又怎样,他们已经选择了怀疑,她再解释也没用。
就这样,在婆婆的怂恿下,赵沛芯离了婚。离婚后她过得很舒坦,没有人刁难,也没有人时刻怀疑自己,让她觉得前所未有的轻松。
离婚之后她和王利襄没有了任何联系,但是从朋友那里得知,王利襄离婚后认识了一个女人,被骗光了钱,因为觉得没脸见父母,自己一个人跑到外地去了。
赵沛芯觉得这些都已经不关她的事了,她和孩子在一起好好生活,她就觉得很幸福了。但是让她没想到的是,婆婆竟找上门来。
婆婆借口看孙子,拎着大包小包就来了,并且告诉赵沛芯:“我要和孙子培养感情,这段时间就住在你家里,你负责我的生活开销。”
赵沛芯一看就知道她的企图,如果真的只是看孙子,何必拎那么多自己的衣服,这一看就是想要赖在她家里。赵沛芯果断拒绝了婆婆,将她拦在门外,并强调自己已经和王利襄离婚了。
她本想关门,可婆婆却说:“就算你们离婚了,你也必须给我养老!我当过你一天婆婆,就一辈子都是,这是你的义务!”
赵沛芯被她的态度给惹怒了,她直接吼道:“你是老糊涂了吧!当初对我不好,拆散我们的婚姻,现在还想让我帮你养老,别做梦了!”
这一次她没再理会,直接关上了门,任由婆婆在门外大吼大叫,过了好一会儿才算消停。
小菁情感分析:
俗语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在相处的过程中,婆婆能够顾及儿媳的感受,不去伤害儿媳,那后面即便分开了,再见面也不会很尴尬。儿媳也会考虑到之前的情分,善待婆婆。
可是之前相处时,婆婆就已经伤害了儿媳,后面还想找儿媳养老,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再善良的人,也不可能不计前嫌,去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
婆媳矛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做婆婆少一些刁难,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认可,婆媳关系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做不到这样,最后就只能得到两败俱伤的结果。
婆媳之争,永远都没有最终的胜者。有些事做得太过分了,其实伤害的是自己。婆媳相处,不该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有点前瞻性,三思而后行,才不会让彼此的关系彻底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