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田亮晒儿子写的诗_孩子间的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64
导读

虽说,田亮在微博中是一种自嘲,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在教育孩子上的窃喜。 作为从小在父亲亲密陪伴与宠爱下长大的孩子,田宸羽也继承了田亮身上的暖男和幽默气质。 父亲方圆,给了儿子方一凡最开明的爱…

幸福的孩子,少不了爸爸的悉心陪伴。

不久前,著名跳水运动员田亮的儿子,上了一把热搜。老爸田亮发了一条微博,晒了小亮仔写的诗。

田亮的配文,幽默风趣,骄傲中带着无奈,欣喜中带着心酸,“哭吧,哭吧,我要活着...”

感受一下田亮鬼才儿子的这首大作——《春雨》

诗文的前几行,还算中规中矩,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意境。

不过,最后一句,田宸羽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来了个“坑爹”的句子↓↓↓

田亮说:“下吧,下吧,我要跳水。”

这一句,既有对老爸的调侃,也客观地指出了对老爸田亮职业的称赞。

不得不说,田宸羽孩子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幽默风趣、脑洞大开的语言,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很多网友看了以后都觉得田宸羽非常搞笑还可爱,大赞道:“好诗啊!”

可以说,田宸羽如此的搞怪“损”老爸,与田亮平时与他的平等相处分不开。

面对孩子的“坑爹”行为,田亮不仅没有责怪儿子,反而大方地晒出微博,自嘲“哭吧,哭吧,我要活着...”

这说明,田亮在与儿子的相处中,给了儿子充分的包容与爱。

在父亲爱里长大的孩子,才能尽情挥洒自己的天赋与才能。

虽说,田亮在微博中是一种自嘲,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在教育孩子上的窃喜。

作为从小在父亲亲密陪伴与宠爱下长大的孩子,田宸羽也继承了田亮身上的暖男和幽默气质。

他在《爸爸去哪儿》中的表现,堪称小暖男一枚,足实地圈了一波粉。

而田亮也经常在微博中分享亲子间有趣温暖的瞬间,给了儿子满满的爱。

田宸羽学习高尔夫球时,被教练质疑超龄,田亮霸气回复:“可以改学习跳水,还来得及”。

一个时刻被爱与陪伴包围着长大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也不足为奇了。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来自父亲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那是孩子力量的源泉,是看这个世界最好的榜样,是内心强大的根本保障。

父亲乐观,足以让孩子乐观面对生活,内心阳光善良。

一个幸福的孩子,少不了爸爸的用心陪伴!

缺席的父亲,可怜的孩子

现在的家庭教育当中,大多都是“丧偶式教育”。

有数据显示,42%的母亲在孩子的教育居于主导位置,32%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务由老一辈承担,而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仅仅只有12%。

今年暑假,热播剧《小欢喜》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其中,被人们讨论较多的教育话题,就是关于“父亲对孩子的陪伴”。

三个家庭的三位父亲,为观众呈现了三种陪伴模式,产生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父亲方圆,给了儿子方一凡最开明的爱与始终如一的陪伴,造就了方一凡开朗善良的性格,成为最令家长们羡慕的孩子;

而缺少父亲陪伴的季杨杨和乔英子,则令观众看得心疼。

乔英子因为被妈妈宋倩阻拦,不能去南京大学,失眠34天后,离家出走,准备跳桥。

英子在大风中哭喊:“你有想过我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吗?”

可妈妈宋倩此时仍然不肯放下她那执着的控制欲,辩解道:“我这是为你好,你为什么非要去那个南大呀?”

看到这里,观众恐怕要气得跳脚。

不过,母亲宋倩也是无奈啊!她之所以对英子有如此高期望,深深把控着女儿的人生,除了她本身性格要强之外,究其根源,还在于丈夫及父亲角色在家庭关系中的缺席。

婚姻关系破裂,感情生活缺失,本该由父母共同承担的责任,全都由母亲一人承担。

于是,宋倩把自己所有的爱,都一股脑地倾注给了女儿乔英子,造成母女关系过于拧巴。

虽然在离婚后,乔卫东一直不曾让女儿感受到父爱的缺失:偷偷买乐高玩具,想尽办法和保安、前妻斗智斗勇,也很少缺席女儿学校的家长活动...

但是,这种“游击战式”的陪伴,却挖根掩盖不了缺席的父亲,对女儿成长的不利影响。

因为父母婚姻破裂,势如水火,一见面就掐架,这导致看上去乐观开朗的英子,其实内心非常脆弱;

母亲的专制,父亲的缺席,对她的伤害极深。

她极度缺乏家庭的温暖,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也羞于启齿去向小伙伴诉苦以发泄...

于是,长期压抑的她,患上了抑郁症。

在乔英子身上,我们看到很多家庭的缩影,甩手掌柜的父亲,事事插手的母亲,很多时候我们会感觉孩子在某一刻突然就变得敏感异常,情绪波动大,或变得不爱说话,或变得急躁冲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身体发育的速度、社交能力的发展都要比与父子关系良好的孩子落后一截,并且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碍,同时,无法养成健康的性别观和恋爱观。

由此可见,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对孩子各个领域的健康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父亲的陪伴里,藏着孩子的未来。而缺席的父亲,则会出现多少可怜的孩子。

父亲陪伴孩子,长大后更自信更优秀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一位优秀的父亲,一定是舍得陪伴孩子的父亲。

这样的父亲,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靠山,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养成健全的人格,才能让孩子走上正确的路。

在孩子的成长当中,父亲对孩子人格的影响,往往比母亲更强大。

父亲的陪伴,会影响着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的建立、自我身份认同和亲密关系的处理。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

平均每天能与父亲相处2个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

有心理学家表示:“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成就,20%取决于个人能力,而80%来自于父亲的引导。”

美国秘鲁大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会更高,学习成绩更出色,当走向社会后也会更容易成功。”

父亲对于孩子来说,是“强有力的臂膀”,是自信、勇敢和坚强的源泉。

孩子在12岁以前,往往把自己的父亲当成偶像,而这一阶段也是孩子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

也正因为这一样,父亲对孩子的“榜样作用”,甚至比母亲还要大。

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说,自己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亲的教育。

当理查德·费曼还在襁褓之时,父亲就会带他玩一堆小瓷片,按着颜色规律堆起来,也会带着他四处和大自然接触。

正是这样的陪伴,理查德·费曼在未满周岁时就接触到了数列。

而父亲的这种陪伴一旦缺席,则会严重阻碍孩子将来的发展。

美国有位叫乔治曼斯尔的海员,他在儿子出生后不久就出海远航,直到三年后才回家看望儿子。

没想到,他看到儿子变得举止古怪、性格孤僻,甚至自卑感很强,完全没有儿童该有的天真和活泼。

这就是长期缺少父爱的可怕之处。

有网友说:“父亲的陪伴就是这样,传递一种态度,营造一种氛围。”

德国哲学家弗罗姆曾说:“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向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

各位父亲,请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与陪伴,让孩子未来的路,走得更坚定、更自信,更踏实,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谁都是第一次当爸爸,请多指教!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排行榜:最鸡肋、最没用的带娃神器都有哪些。

排名第一的,惊呆众人:孩子他爹。

的确,在带娃这条路上,爸爸这个角色,似乎总是被人定义为“猪队友”、“帮倒忙”。

而网上也流传着无数“爸爸带娃不靠谱”的段子:

哄娃睡觉先哄睡自己,鼾声震天令宝宝“哭笑不得”;

宝宝渴了,随便倒来一杯水喂下;

为了锻炼孩子胆量,突然把孩子扔进泳池

......

不过,正因为父亲带娃方式的不一样,才造就了孩子更为完整的人格。

那么,在带娃过程中,身为父亲的你,该如何发挥作用呢?

那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爱,永不缺席。

1、每天半小时高效陪伴

哪怕再忙,也要抽空花半小时深度陪伴孩子。

在这里,不是指父亲陪着孩子就行了,而是要深度陪伴。父亲要保证时长、认真投入爱与情感,陪孩子去做有意义的事。

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陪着一起聊天、读书、唱歌或写字,让孩子感受这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陪伴的过程中,你的一言一行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体验。

陪伴要用心,而不是走走过场。

2、世界那么大,对陪孩子出去看看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多带孩子看看万千风景,能充实孩子的心灵,拓宽他们的视野,打开他们的思维。

如,登高望远、自制旅行帐篷,定下远足小目标等。

在陪伴的过程中,父亲可以趁机启发孩子,让孩子在领略山水之美的同时,养成豁达的心胸、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建立自己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3、说到做到,让孩子安心、放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品性能直接影响孩子,而孩子则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作为一家之主,父亲的权威,便是小小孩子心中最崇高的存在。

因此,父亲必须言出必行,对孩子的承诺要说到做到,不能轻易食言。

如果你答应了孩子明天要陪他去游乐场,那么,人不在或直接中途离开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经常失信的人,无法取得孩子的信任。

所以,孩子特爹,请不要让孩子失望哦~

“我像一颗种子,被植入父爱的土壤,习惯温暖的怀抱不想成长...”

多少孩子,心里都有这样一句心生↑↑↑

作家哈伯特曾说:“一个好爸爸胜过100个好老师。”

教育孩子,就像栽种,不仅需要母亲的用心施肥,也需要父亲的耐心养育。

正如《穷爸爸,富爸爸》中讲的:“所谓的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

愿所有孩子,都不再需要呼吁:“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陪陪我”!

所有父亲共勉~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