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要北伐,罗马皇帝着了急,只差一点,重新统一古罗马帝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50
导读

从表面上看,古代的中国和欧洲并没直接联系,中国发生什么事情,一般不会影响到欧洲,反过来也是如此。 自从西汉开辟丝绸之路以来,中国的丝绸就开始销售到欧洲,成为贵族们的首选衣料,凯撒在重大场合穿着的衣服都…

从表面上看,古代的中国和欧洲并没直接联系,中国发生什么事情,一般不会影响到欧洲,反过来也是如此。不过,很多事情如果往深层探究的话,可能会发现,各大文明之间的联系其实比人们想象的更为紧密。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最为混乱的一段历史,中国北方处在数百年的战乱中,民不聊生,老百姓只为活命而挣扎着,至于出口什么的就顾不上去了。这就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外贸项目——丝绸。

自从西汉开辟丝绸之路以来,中国的丝绸就开始销售到欧洲,成为贵族们的首选衣料,凯撒在重大场合穿着的衣服都是丝绸制成的。所以,欧洲对丝绸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中国北方本来也能生产丝绸,可乱世一来,北方没人再生产丝绸,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基本中断。幸好,南方大体上保持了稳定,丝绸通过海路,仍然源源不断地输往西亚,再转卖到欧洲。不过,这个局面被梁武帝给打破了。

梁武帝萧衍在即位之初,还是个很有进取心的皇帝,一直想找机会北伐,重新统一中原。公元524年,萧衍准备北伐,全国上下加紧筹集各种物资,沿海的商船也被征调过来运输军粮。

这样一来,丝绸出口便受到了影响,贸易量大减。作为中间商的波斯人,不得不提高价钱,再卖给东罗马帝国。这下子,东罗马帝国不干了。

东罗马帝国自身对丝绸的需求量很大,还要贩卖给西欧国家,是帝国的经济支柱之一。波斯人又要涨价,这不是破坏贸易规矩吗。东罗马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决定不再忍受奸商的加价行为,向波斯帝国发起了挑战。

战争打了7年,双方都没讨到便宜,只好握手言和。至于丝绸的价格仍然由波斯人说了算,其实南梁的北伐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很快就失败了。不过大家都知道,价格涨上去容易,跌下去就难了,波斯人也需要弥补一下战争损失是不是?

查士丁尼一世见武力不能解决问题,便开出了巨额悬赏,想让人去中国学习丝绸技术,不再接受波斯人的盘剥。有两个印度僧人表示愿意去中国偷取丝绸生产技术,只是要查士丁尼一世先资助他们路费。

于是,他们万里迢迢赶到中国,正要赶上萧衍笃信佛教,僧人在南梁的地位很高,外来的和尚更加受到推崇。两个印度僧人没有辜负罗马皇帝的期望,把蚕种藏在竹筒里,带回了欧洲。

欧洲人终于学会了养蚕,并开始生产丝绸。虽然品质比中国原产的要差一点,但满足一般的需求是够了。东罗马帝国从此成为欧洲的丝织业中心,凭借这份产业,查士丁尼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把自己的军事天才发挥到极处。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地区一直处在哥特人的统治下,而东罗马对恢复往日的荣光一直念念不忘。有了充足的军费后,查士丁尼一世决定发动西征。

公元535年开始,查士丁尼一世先征服北非的汪达尔王国,再从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击败东哥特王国,收复罗马。这是东罗马帝国最高光的一刻,令他们魂牵梦萦的伟大城市罗马,终于回到了罗马人手中。

紧接着,东罗马军队收复整个意大利和一部分西班牙,地中海几乎再次变成罗马的内湖。遗憾的是,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后,这些地方再次沦陷,罗马人再也没有如此接近复国。

事实上,中国从来没把养蚕和丝织技术当作不传之秘。日本、安南,乃至西域的于阗都被中原王朝传授了这门手艺。中原朝廷把丝绸技术当作一种恩赐,赏给关系好的藩属。所以丝织技术这么晚才传到欧洲,主要原因还是气候等方面的原因,而不是中国有意封锁。

即使这样,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原丝绸的质量和数量仍然是独步天下的。唐朝时,朝廷库存的丝帛数量可达上千万匹。在当时,这些丝帛是可以当硬通货在周边国家流通的,比金银还要管用。

【参考文献:《史记·梁书》、《东罗马》】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