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换人:为啥朱元璋喜欢关云长,却不喜欢姜子牙?
姜子牙又名姜尚,吕尚,民间称之为姜太公。他七十二岁时,在渭水垂钓,碰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姬昌,之后,他协助姬昌治理西岐,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尊姜子牙为尚父。姜子牙又辅佐周武王推翻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奠定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在历史上,姜子牙一直是以智者与大贤的身份存在,有着崇高的地位。
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追封为武圣,唐肃宗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追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然而,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却对这位坐享上千年武圣人称谓的姜太公颇为不满,下令把姜太公从武圣庙中赶了出来。
但是,文有文圣,武有武圣,文圣和武圣又是民间的信仰,武圣不能空缺。于是,朱元璋思前想后,决定把关羽扶进武圣庙,从此关羽取代了姜子牙,成为后来的武圣人。
朱元璋为什么不喜欢姜子牙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这要从姜子牙的经历和治国思想说起。姜子牙原本是商朝的子民,他在商朝做官时,得不到重用,就跑到西岐,后来,遇到了周文王,与纣王不同的是,周文王对他礼遇有加,相当尊敬。不仅拜他为太师,更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他。
自古士为知己者死,姜子牙也不孚众望,把西周管理得井井有条,兵强马壮。随后,又出谋划策帮助周武王夺取了殷商的天下。在后世人的眼中,姜子牙无疑是实至名归的贤臣良将。但在朱元璋眼中,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姜子牙是一个十足的阴谋家,纣王没有善待他,他就跑到纣王的政敌处,帮助政敌推翻了纣王的统治,这种行为是朱元璋所无法忍受的。
姜子牙帮助武王建立周朝后,功高劳苦,被武王尊称为尚父,地位一下从一个臣子跃升到天子干爹的位置,这让大肆诛杀功臣的朱元璋更加不能接受,如果姜子牙继续成为武圣人,接受世人的膜拜,那朱元璋的行为,无疑与之对立,势必会成为唾弃的对象。
另外,姜子牙的治国思想也与朱元璋背道而驰,姜太公在他的著作《六韬》中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他主张国君要修仁德,不可为己而害民。这些理论,在朱元璋眼里就是歪理邪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为把天下变成他一人的天下,杀戮功臣,牵连无辜,被人冠以屠夫的称号。太子朱标劝谏他多施仁政,结果被他操起椅子就打,朱标从此被吓出一身病,不久就病死了。如果姜子牙生活在明朝,提出如此治国思想,估计早就被朱元璋以妖言惑众的名义给杀了。
而忠心耿耿,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更能迎合朱元璋的需要:他需要他的臣民像关羽一样,对主子忠心不二,任劳任怨。最终,关羽经过明朝皇帝的不断加持,最终直抵关帝,在明清时期,稳坐武圣人的位子。
虽然姜太公被朱元璋赶出了武圣庙,但他的形象在民间,在百姓心里,仍然光芒万丈,备受推崇。朱元璋死后,姜太公虽然失去了武圣人的称号,但他逐渐被人们奉为“中华武祖,神上神,天齐至尊”。这些称号,不知道比武圣人响亮了多少倍!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