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临死前愤恨感叹,原来他有机会三分天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95
导读

跟随刘邦打天下,是韩信一生最大的选择。在这选择里,韩信充分展示了他的将才,一路灭魏破代,东进灭赵、灭齐,导演垓下之战,几乎毫不费力地就将刘邦推向了帝位。 功成后,韩信被贬淮阴侯,他与刘邦的关…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关键处要认真对待,慎重地做出选择。如何走好最要紧的这几步,涉及的其实就是人生的选择问题。

对于影响时局的关键人物而言,这种选择尤为重要。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在西汉的建立中“功高无二”,属于核心人物之一。然后,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人物,最后却落了个身败名裂、夷灭三族的下场。令人嗟叹不已。

韩信的悲惨下场,和他当初的种种选择有关。韩信起初只是一介穷困潦倒的平民,起点并不高,时常为填饱肚子而发愁,甚至还接受过漂母的接济。

韩信感觉这样不是办法。他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选择--投奔项梁。项梁死后,韩信又跟了项羽,然而也只任炊事兵与守门官,提出的好建议,也得不到采用。

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投靠刘邦,所做者不过是看管仓库而已,并不被看好。这其实是韩信的第二个选择。当时,刘邦受到排挤,很多将领都逃走了,韩信也在其中。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劝其回转,再向刘邦推荐。韩信的人生际遇才好起来。

跟随刘邦打天下,是韩信一生最大的选择。在这选择里,韩信充分展示了他的将才,一路灭魏破代,东进灭赵、灭齐,导演垓下之战,几乎毫不费力地就将刘邦推向了帝位。

西汉建立,韩信无可替代,至少没有韩信,刘邦称帝的过程会很曲折,也会很漫长。韩信的功劳为其带来的荣耀也是转瞬即逝。

灭齐后,韩信为了稳控形势,上书刘邦说要自己做代理齐王。刘邦考虑一番后,还是不情愿地同意了。然而,项羽垓下自刎后,刘邦还至定陶,立刻就收缴了韩信的兵权。君臣之间的关系瞬间紧张起来。

功成后,韩信被贬淮阴侯,他与刘邦的关系时好时坏,但猜忌是唯一不变的主线。在这个背景下,韩信又有了自己的选择。

陈豨上任钜鹿郡守后,韩信侧面就表明心志“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后来,陈豨起事未成,韩信由此受到牵连,最终被萧何和吕后密谋,死在了长乐宫的钟室。

韩信的一生选择不断,种种选择之后,将自身置于更加不利的境地。这和他拙于交际、盲目自信的缺陷有关,也与西汉建立后,君臣之间的猜忌有关。

从“兔死狗烹”的惯性来看,韩信最后的选择似乎改变不了什么。无论怎样,他的下场决计好不到哪里去。

在韩信众多的选择中,其实还有一种选择值得让人玩味。韩信临死前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韩信做期齐王时,蒯通曾是他的谋士。当时,蒯通劝说韩信,你有震主之功,十分危险,不如与刘邦和项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当时,楚汉相争,韩信手握重兵,天下局势完全取决于韩信。韩信犹豫不决,最终还是拒绝了这种选择。直到临死前,韩信才有所悔悟,但已为时晚矣。

韩信一生选择众多,但都顺从大势,这就注定他只是一个厉害的将才,而不是创造时局的王者之才。正如他与刘邦的对话表露的那样:“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韩信的命运是不可逆转的。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