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别的一个朝代,存在了500多年,周天子虽然是名义上的统治者,但是实际情况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强大的诸侯国吞并弱小的诸侯国,成为不可一世的霸主,无休止的战乱也令当时的百姓苦不堪言。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却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也是最开明的时期,在那一时代涌现出了很多的有智慧,有贤德之能的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东周时期周天子权威的衰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而在周王室权威衰落的同时,从周公开始制定实行的礼仪制度也随之衰落了,原本的井田制在春秋时期逐渐被人们抛弃。以齐桓公为例,齐国当时并不算是一个霸主,但是他任用管仲为相,率先发起了改革,当然这种改革顶多算是改良,不过却起到了非常大的效果。
齐国因此而迅速崛起,成为天下的霸主。看到这种情况之后,为求变强的各诸侯国纷纷改良国内的政治,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原本的井田制度开始崩塌,对于各国来说,人才是最主要的,所以这一时期人才开始新起,最著名的就是儒家学说的孔子,当然还有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等。
在战国时期,改革与改良也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必然会导致思想的激烈碰撞,一些人追求改革,一些人追求改良,这些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著书立学,甚至还会通过做官来施展自己的理想,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当然这些贤才能够施展自己的所学也是非常依赖于当时的君王。这些君王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国家强大,不受敌国欺辱他们纷纷礼贤下士,渴求人才,只要你有强国之策,不管你是何家学派,都可以在此国立身,如秦孝公为了招揽天下贤才,特意写了一篇《求贤令》,这才使得商鞅坚定自己去秦国的决心。
君王开明,社会风气纯朴,是那个时代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正是因此搞学问的人可以专心搞学问,不用怕受到君主的威胁,如孟子周游各国,经常会出一些问题刁难各国的君主,但是他们不但没有怪罪,反而以国士之礼待之,这是因为他们仰慕孟子的学问,可见那个时候做学问是纯粹为了学问,而不想后来的文人们研究学问是为了升官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