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一起做有数青年!
生活有点诗意
人生多点乐趣
今天
小数邀请到——叶禹含
为大家读诗
徐志摩《偶然》
《明日之子》水晶时代选手 ,歌手、演员叶禹含 朗读徐志摩《偶然》
近期会推出叶禹含的专访哟ʕ •ᴥ•ʔ
徐志摩《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偶然》写于1926年5月中旬
是徐志摩与夫人陆小曼
合写剧本《卞昆冈》
第五幕中老瞎子弹三弦时所唱的歌词
徐志摩是很重视他自己这首诗
他说《偶然》、《叮鸣》几首诗
划开了他前后两期诗的鸿沟
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
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
来写出那微妙的灵魂的神秘
对旧情采取一种洒脱的态度
而不是如怨鬼似的纠缠
对昔日的感情取一种理智的态度
而不是任情沉溺,不能自拔
的确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飘逸潇洒的美
传达出一种飘逸又潇洒的情怀
当一个人必须从
旧日陷得很深的痛苦和感情危机中
走出来时
他应该酒脱
在一个充满各种人生危机的现代社会里
一个现代人应该有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没有必要陷人种种感情误区
同时也应该有
对理想、对事业、对爱情的
执著的追求与认真态度
徐志摩生平
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
1908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
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
1915年,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与张幼仪结婚。
1916年秋,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赴美国学习。
1920年,结识林徽因,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
1921年,进入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
1922年,返国,并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
1923年,创办新月社,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接编《晨报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创办《新月》杂志。同年与陆小曼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28年3月,创办了《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创办了一个《诗刊》季刊,徐志摩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出了四期。
1931年11月19日早8:00时,乘坐飞机不幸罹难。
胡适说徐志摩
“为人整个的只是一团同情心
只是一团爱”
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我们必须先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
徐志摩一生都在追寻着一种浪漫,一种诗意。
我们应该从诗中认识他,再回归到他的诗中去。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