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 ……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喜爱现代诗歌的读者,对徐志摩的那首《再别康桥》应该都不会陌生。许多年前,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留学英国时,面对美丽的康河抒发出了充满诗意的感慨。几十年后的今天,当一批大连艺术学院的访客佇立于此,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5名教师和管理干部组成的大连艺术学院研修考察团,由驻校执行董事王晶带队,于11月11日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开启了研修考察之旅,这标志着学校的内涵发展与国际交流又翻开新的一页,增添了新的内容。
本次活动,由研修课程与实地考察两部分组成。
研修课程活动中,来自剑桥大学不同领域的全球顶尖级专家学者与大连艺术学院的老师们搭建起了跨国学术交流的新桥梁,成为了大艺人心中那令人难忘的“康桥”。
每堂课结束后,剑桥的教授们都会收到来自大连艺术学院精心准备的礼物。这些凸显着大艺风采的礼物,又成为了两所学校友谊的见证。
实地考察是本次研修考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月13日,研修考察团来到了剑桥大学音乐学院,并与学院相关专业教授进行深入的交流。随后,又相继来到了剑桥国王学院、圣约翰学院与圣三一学院。
大艺人的足迹走过了牛顿、拜伦、霍金曾经的专业研读、著书立说之地。大艺人也沿循着这些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先贤足迹而从中感悟,不懈探索走出大连艺术学院的发展之路。
为什么来剑桥
两天的英伦学习之旅,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以大艺今天的发展现状,我们为什么要来剑桥?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个故事,一个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一个则是科幻小说里关于未来的畅想。
故事1:
风雨飘摇的晚清帝国,内忧外患。甲午海战的失败实际上宣告了李鸿章主导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但当时的清政府还是派出了一批十多岁的孩子到美国去留学,这些孩子踏上了异国他乡的漫漫求学路。他们在美国所遇到的困难,他们所见所闻之于内心的震撼,我们今天完全无法想象,但他们在大洋彼岸艰难地生存了下来。后来,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只有两人顺利从大学毕业,但当年清政府的这项看似无用的举动却开始影响这个民族的命运。两名毕业的孩子,一个叫詹天佑,他后来设计了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另外一个叫容揆,他毕业后在美国国会奔走呼吁多年,终于促成了美国政府以公费资助中国留学生的形式退还庚子赔款。而后来通过庚子赔款出国留学的中国人有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
回溯整个事件,晚清危亡时局中派出留美幼童,在当时看来毫无意义,却在多年之后促成了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留美幼童是这个民族在艰难时刻埋下的一颗希望的种子。
故事2:
这个故事来自于中国首位雨果奖(科幻文学的“诺贝尔奖”)得主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三体人在300年后会入侵地球,两个文明的科技差距让人类和虫子没有任何区别,在一片大乱之中,人类执行了“阶梯计划”,就是用非常原始的手段把一个人送出太阳系,作为内应打入三体人内部(三体人思维是透明的,但地球人不是)。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人类没法把一个人送出太阳系,最后是把一个人的大脑送出去了,但计划刚执行就出了错,这颗大脑就迷失在太空了。当时,所有人都觉得“阶梯计划”就是个笑话,毫无意义,是人类被三体人吓傻了的疯狂举动。但在几百年之后,这颗迷失在太空的大脑成为了人类的救世主,给地球文明留下了延续的火种。“阶梯计划”是地球人在危难时刻埋下的一颗希望的种子。
和大家分享这两个故事并不是说我们一行15人就是大艺的希望,大艺也没有处在两个故事里的那种危亡时刻。但我们可以是种子,深埋在大艺的土壤里,要有耐心的,甚至是寂寞的,孤独的生长,总有一天大艺的花园里也会开出剑桥的花朵。
坦诚地说,今天上午关于传媒领域的课程让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Ella教授所讲的内容是两天来最为具体的专业知识。正因为如此,上午的课让我感受到大艺和剑桥在学术领域的差距就和地球人与三体人的差距一样。我也似乎能想象到百年前留美幼童们的内心震撼。作为一名大艺教师,在这样的情景下必然会去想,咱们大艺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剑桥这一步。这该是一个怎样跨越漫长时光的历程啊!800年前的剑桥人没有我们今天的忧伤,因为在他们之前没有大学,没有榜样,没有比较。而今天的我们却在遥望着剑桥800年漫长的历史,审视当下我们大艺的种种问题。但如果我们大艺不想成为剑桥这样的学府,我们又为什么来剑桥呢?
或许这就是种子应该接受的命运,深埋土里,没有阳光和空气,所有的努力、付出、挣扎在一定时间段里是没人能看到的,但种子被埋下的那一刻所肩负的使命就是破土而出,开花结果。哪怕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种子早已被人遗忘......
我愿意做这样的种子,我想大家也是如此。
(作者:甘竹溪)
流径不长但充满诗情画意的康河还是那样安静祥和,一如镌刻在剑桥校园石头上徐志摩那动人的诗句。弥漫着800年历史情怀的康河柔波,不知不觉间地流淌在大艺研修考察团成员的心头,也会徐徐地浸润着所有大艺人的心田。
撰稿:甘竹溪
摄影:刘爽 张振华
编辑:田昊
校对: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