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妈咪
自卑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活中总会找到这样的人物缩影,现在生活水平属于中上,买的起奢侈品包包,也能每逢节假日出国旅游、购物。
但是她说她是自卑的。
看到高档的商场时,即使自己买得起里面的东西,在进去的时候内心也是怯生生的自卑;
有好的男孩跟她表白的时候,她会觉得“像我这种人,怎么配别人喜欢呢?”
遇到事情的时候,十分好强,却依旧不能填满内心的自卑感,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
看到高档的商场时,即使自己买得起里面的东西,在进去的时候内心也是怯生生的自卑;
有好的男孩跟她表白的时候,她会觉得“像我这种人,怎么配别人喜欢呢?”
遇到事情的时候,十分好强,却依旧不能填满内心的自卑感,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
自卑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觉得“低人一等”,为什么会觉得“我不配”呢?
在朋友小时候,家里不富裕,甚至很拮据,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失去了“尊严”:
“我们这种人,不配去高档的地方”;
“父母这种工资水平,不配去给你买个洋娃娃”;
“我们这种地位的,怎么配跟别人相提并论?”;
……
“我们这种人,不配去高档的地方”;
“父母这种工资水平,不配去给你买个洋娃娃”;
“我们这种地位的,怎么配跟别人相提并论?”;
……
这样的言论多了,自卑便深深的扎根在孩子心里,即使孩子将来已经非常优秀了,自卑还是总偷偷来“刷存在感”。
有时候,真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觉得自卑,有网友说“我妈妈的教育方式让我觉得,所有好东西我都不配得到”。
父母的这种行为,就是哭穷式的父母,总是在跟孩子强调“咱家没钱,咱不配”。
现在很多父母依旧还是这样的教育方式。
当孩子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父母不听解释,不由分说把孩子骂一顿,说孩子“你以为你父母是富豪?啥都想要!”
可能会有人说“谁的童年没有几件求而不得的东西?当父母的,确实是真的买不起!”
其实,孩子的自卑跟钱的关系不大,而是父母的态度。
在《做家务的男人》综艺节目上,张歆艺说自己几乎所有的鞋都是白色的。
这是因为在她小时候,非常渴望有一双白球鞋,父母答应她考试的高分就买,结果她拼命的学习,成绩达到了父母的要求,却还是没有得到那双白球鞋。
她在长大后,总是会买白球鞋,但是依旧不能满足。
在《做家务的男人》综艺节目上,张歆艺说自己几乎所有的鞋都是白色的。
这是因为在她小时候,非常渴望有一双白球鞋,父母答应她考试的高分就买,结果她拼命的学习,成绩达到了父母的要求,却还是没有得到那双白球鞋。
她在长大后,总是会买白球鞋,但是依旧不能满足。
张歆艺小时候想要的东西就只有白球鞋吗?显示不是的。
为什么她就记住了白球鞋,还在长大之后对自己“过度补偿”呢?显然是因为父母的态度,给她留下了深刻的、糟糕的、得不到的印象。
所以,不管从朋友的身上,还是从张歆艺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件事情:家里没有钱、家里穷,这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态度让孩子产生了执念。
“穷”不会遗传,但是“自卑”却会,因为父母不会教孩子如何变得“穷”,却会教孩子如何变得“自卑”。
作为父母,不要把孩子的“自卑”推到“没钱”、“没办法”上面,说到底还是父母的处理方式不对。
当孩子提出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父母可以这样处理:
首先,不要强调“咱家穷”
不要总是强调“咱家穷、买不起”,而是要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能买,家里在这一方面的支出是多少。
父母的态度要正而平常,别把自己当成“钱的奴隶”,别在金钱面前感到自卑。
这样孩子在听父母讲解的时候,才不会“遗传”到父母的自卑。
其次,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心思转变的非常快,一般情况下,过一天就把前一天的事情忘掉了,父母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不在对某件物品执着。
如果孩子第二天、第三天,甚至很多天之后还记的那件物品,父母可以用交换条件或让孩子自己攒零花钱的方式购买。
不过,父母如果用了交换条件“如果你能做到……我就给你买”,那么父母要说到做到,不然孩子辛辛苦苦努力一场,却得到父母的欺骗,这种巨大的失望会让孩子对那件东西更加执着。
孩子的性格出自父母,来源于父母的基因,成长于父母的调教。
当孩子长大成人,无论是好与不好,父母都不要小看自己在这中间起到的作用。
人不可能完美,但是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尽可能给孩子一个不需要舔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