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女孩坠楼身亡_该如何拯救孩子脆弱的心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62
导读

我们夸奖孩子,到底是不是希望孩子因为这一声声的夸奖和称赞,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披荆斩棘,斩获荣耀? 另外,在学业问题上,很多父母往往会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而在自主生活能力的培养方面的态度,却与在…

父母都幻想孩子可以生活在一个绝对安全、理想化的世界,那里是世外桃源,孩子不用担心来自同伴的压力、不会被同学欺负、没有危险的陌生人、远离疾病和死亡、贫穷与犯罪。
可人这一生,不可能只有顺遂没有挫折。关键在于挫折降临时,有没有能够扛起挫折的能力与意志。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是铜墙铁壁,刀枪不入,想要经受住世界带给他们带来的头破血流,必须从一次又一次小小的“受伤”开始。

近日,一则《珠海12岁女孩在学校坠楼身亡》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9年11月12日中午,市民林先生突然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告诉他,他的女儿小茹从教学楼四楼坠下。林先生立马赶往学校,却见到了躺在地上的女儿,没想这竟是他见女儿的最后一面。

事实上,近几年来,关于孩子跳楼自杀的案例层出不穷,而且,对比这些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孩子往往只是因为一点点生活里发生的不愉快、学习上的压力或者挫折,就觉得一时难以接受,选择了跳楼轻生!

2018年2月24日,江西一名就读六年级的12岁女孩,因没有完成寒假作业,从15楼跳下,所幸的是被及时赶来的消防员救下来了。

2018年9月初洛阳某小区一个10岁多的学生从十几楼跳下,因为暑假作业没完成,怕家长责备、怕老师批评,在众多压力和胆怯之下,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来作为解决事情的方式。

2018年12月27日,一个小女孩带着糖果去上学,被老师批评,并要求请家长,小女孩没有回家,直接从三楼一跃而下。

2019年2月20号,郑州市一女孩因学习成绩的问题与妈妈发生了争执,从32楼跳下,年轻的生命就此永远定格在了十二岁。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自杀比例呈上升趋势,有明显的低龄化趋势。中小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对于10-24岁的人来说,自杀已经成为了第二大死因。

而所谓「玻璃心」,就是指人的心理脆弱得像玻璃一样,稍遇挫折就会变得粉碎。而孩子动不动就选择自杀轻生,残酷的事实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孩子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低下,这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显性的社会问题,每一位父母都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冰冷的数字着实令人胆寒,然而,孩子们为什么容易玻璃心?这成为了今天很多父母的共同疑惑。

大多数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都是遭受两头挤压的「三明治孩子」—— 其中一头是父母在往上捧,另一头是父母在往下压。双重挤压,让孩子柔弱的心灵不堪重负,变得像玻璃一样脆弱、敏感和易碎。

自从赏识教育兴起,我们给了孩子太多赞美。孩子刚会笑,就大加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孩子刚咿呀学语,就又不失时机地夸奖他:宝宝真聪明!孩子会背唐诗后,人人都竖起大拇指:长大一定是个读书的料!

而赞美过多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孩子只愿听好话,听不进任何批评,即使是善意的批评,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在赞扬声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禁不起一点儿的挫折,一旦遭遇逆境,很容易变得消沉。

但夸奖的另一方面,却不是让其自由探索、自由发展,相反的,夸奖夸得有多起劲儿,孩子身上承载的期望就有多沉重。

随着应试教育的起跑线不断前移,如今孩子的学业压力也是空前大。我们夸奖孩子,到底是不是希望孩子因为这一声声的夸奖和称赞,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披荆斩棘,斩获荣耀?

每次考试排名就像高悬在孩子头上的利剑,让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今天的中国孩子所承受的压力之大,是古今中外都罕见的。

过度的赞美,为孩子生成了一个虚假的个人镜像和虚假的生存图景,让他们既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又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困苦。

过高的期待,则又让孩子面临着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愿景,和难以回报的父母恩德,随之而来的就是失望与失落、自责与自怨。

这种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忽高忽低、忽热忽冷,怎么可能不让孩子幼稚的头脑天旋地转、幼小的心灵无所适从?

另外,在学业问题上,很多父母往往会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而在自主生活能力的培养方面的态度,却与在学业上的态度大相径庭。

过分娇纵,对孩子百依百顺,尽可能地满足着孩子的需求,结果孩子只学会了索取和享受,并形成了依赖感,一旦遇到拒绝和批评,就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

过分包办,什么事情都恨不得替孩子完成,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很多父母替孩子去处理人际关系,并做好一切后勤准备,孩子总是在父母营造的氛围中获得胜利,所以一遇到挫折,就会不堪一击。

其实,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如何去赢,更要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应对挫折,如何体面而有尊严地承受失败。

著名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和傅爸爸在今年年初参加了《我家那闺女》和《女儿们的恋爱》两个真人秀节目的录制。

节目中,傅爸爸因其真实的个性、自然的表达,意外走红,收割了一堆“迷妹”,还成为了网友口中的“宝藏男孩”。从父女二人的相处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傅爸爸的教育方式,对傅园慧积极开朗的性格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后来,傅爸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和傅妈妈让傅园慧学游泳的初衷是为了锻炼身体,并没有想到要让她进国家队参加竞技比赛。

因此,自己经常会在傅园慧耳边唠叨“小傅啊,你要不忘初衷啊!”别人家说不忘初衷,都是很励志的,就是要拼搏啊什么的。

可是傅爸爸叫傅园慧不忘初衷,是叫她不要忘了,当初爸爸妈妈送你去游泳的目的是锻炼身体,你现在不能瞎拼,把身体毁掉了。

运动员不仅要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高强度训练,有时比赛失误还会受到大众不明就里的批评和攻击,如果没有超强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是很难经受住这么长时间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的。

在《女儿们的恋爱》中,傅爸爸对着傅园慧说:“小傅,你需要多接触社会。”在采访中,傅爸爸也坦言道:很多人不理解运动员这个特殊的群体,很随意地就批评攻击他们,其实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辛苦和难处。

不是因为我的女儿是运动员,我就这样说。说实话,即便小傅不是我女儿,我也发自内心地钦佩她!不只她,她的很多队友,我都很佩服,年纪很小,那么刻苦,取得了成绩之后,可以过很优越舒适的生活,但他们还是要去拼搏,我觉得他们跟我们普通人不一样。

傅园慧有哮喘,这个是过敏体质引发的。看到女儿在训练场上的辛苦付出,傅爸爸和傅妈妈虽然很心疼,但也能够理解女儿为梦想拼搏的决心和勇气。因此,他们把爱放在了细微之处,每次有大赛,傅爸爸和傅妈妈都会到场,运动员满脑子都是训练,知道女儿大大咧咧,他们就会准备好一些傅园慧可能会忘了的东西。

傅爸爸和傅妈妈的到场,对傅园慧既是生活上细微之处的呵护,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支持。

“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今天的比赛我已经心满意足了!”现在想想,在里约奥运会这样如此大型的国际赛事上,面对采访,坦然接受自己哪怕没有那么优秀的成绩,敢于面对着世界的镜头说出这样一番话,敢于成为一股清流,只有内心强大的孩子,才敢这么做。

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培养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呢?

建立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

研究表明,心理弹性强的人往往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危机来临时,父母、朋友和同事们都是巨大的支撑源泉。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孩子创造更多与外界联系的机会,引导孩子建立起牢固的人际关系网,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和被接受感。

“你被安稳地爱着,应该有做任何事的勇气。”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的,就是这样的“底气”。

帮助孩子培养“掌控感”。

孩子们需要机会来掌控自己的生活,并学习行为的后果。让孩子经历可控的、与年龄相适应的风险和责任。那些经历过可控风险和责任的孩子更有风险承担的能力。他们提前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为未来的挑战做了更好的准备。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让孩子获得掌控感。第一,可以告诉孩子,有些失败是她可以控制的;但有些失败是他没有能力控制的,无论他多么努力。第二,给孩子机会让他们自己做出适合自己年龄的决定,比如她穿什么,吃什么,什么时候睡觉等。如果他的选择产生了问题,可以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孩子如何做出更好的决定。

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是帮助孩子在遇到消极事件时知道如何灵活应对。当孩子面临问题时,引导他想出可能的解决办法,并和孩子讨论每种办法的优缺点。

然后,让孩子选择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孩子需要知道父母信任他的决定,这样他就能学会不害怕失败地解决问题。

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在情绪崩溃或感到愤怒时冷静下来。教会孩子识别和命名他们的情绪和感受,并告诉他们如何以积极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情绪。情绪可以得到及时疏导的孩子,就不容易压抑自己,更有应对压力的能力。

向孩子展示他的所作所为是如何影响他人的,而不仅仅是告诉他做错了什么。要注意的是,需要选择合理的、能够给孩子的行为带来积极改变的教育方式,切忌为了惩罚而惩罚,更不可采用打骂或其他伤害孩子安全感的方式。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给孩子保留最真实的生活,就像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自己孩子的毕业典礼致辞中说的:

在未来的岁月里,

我希望你会遭遇不公正的对待,

这样你才会明白正义的价值。

我希望你会遭受背叛,

那样你才会懂得忠诚的重要。

很抱歉我这么说。

我还希望你会时常有孤独感,

如此你才不会把良朋益友视为理所当然的。

我再次地祝愿你不幸,

这样你才会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角色,

并能明白你们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

别人的失败也非天经地义。

当你偶尔遭遇失败时,

希望你的对手会因为你的失败而幸灾乐祸,

如此你才能意识到有风度的竞争精神的重要性。

希望你会被别人忽视,

这样你才能意识到倾听别人的重要性,

同时希望你有足够的同情心去学习同情。

不论我愿不愿意,

这些迟早都会发生。

而你是否从中受益,

取决于你能否参透人生苦难所带来的价值。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