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辑佚虽付梓遗珠之憾终难免
——《熊秉明文集》编辑手记
王竞芬
由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和熊先生夫人陆丙安女士担任主编,北京大学美学美育中心主任朱良志教授任执行主编,合作整理的《熊秉明文集》(全十卷彩图珍藏版)由时代传媒有些公司旗下安徽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钩沉辑佚终付梓——成书过程
熊秉明(1922-2002),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中国数学家熊庆来之子。是与赵无极、朱德群齐名的华裔法国著名艺术家,尤其在雕塑和书法方面有极深的造诣,被誉为华人中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曾著有《张旭与草书》(法文)、《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关于罗丹—日记择抄》《诗三篇》、《展览会观念或者观念的展览会》、《回归的塑造》等作品多部,他在书法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造诣,使他在书学界享有极高的名望,其《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书,被视为当代书法理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先后多次在中国香港、台湾和大陆多家出版社出版。其已经发表的作品曾在1999年汇编为《熊秉明文集》四卷,由文汇出版社出版。2009年我从北大美学美育中心主任朱良志教授那里得知熊先生尚有大量手稿尚未整理问世,法文版《张旭与草书》也无中译本,编辑的职业敏感告诉我这是一个绝好的选题,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宝藏,于是立即向领导汇报,社领导高度重视,并很快与北大美学美育中心、熊先生夫人陆丙安女士取得联系,三方达成出版协议。
《熊秉明文集》原计划拟出12卷,前10卷收录其文字作品,后两卷为其艺术作品(雕塑、书法和画作),12卷目录分别是:第一卷 《关于罗丹》;第二卷《看蒙娜丽莎看》;第三卷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第四卷《张旭狂草》;第五卷《书法杂论》;第六卷 《砧边杂记》;第七卷《论人体》;第八卷《诗》;第九卷《论诗》;第十卷 《展览会的观念》;第十一卷 书札等;第十二卷 附卷 《对人性和智慧的怀念》。 2017年主编交稿时又重新做了调整,考虑信札卷多为来信而缺乏去信,暂不收入《文集》,附录纪念文章文汇出版社曾出过一本集子,也不纳入《文集》。调整后的10卷依次是:第一卷《关于罗丹——日记摘抄》是他关于罗丹的笔记和论文;第二卷 《看蒙娜丽莎看》为其美术论文和随笔;第三卷《展览会的观念》收录的文字主要包括他由展览引出的艺术思考和哲学思考;第四卷收录了其“被视为当代书法理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第五卷《张旭狂草》曾以法文出版,由宁晓萌翻译成中文(杜小真审订),第一次与国内读者见面;第六卷《书法与人》收录了他有关书法的论文、笔记和教学课录;第七卷《人体与山水》收录了他关于人体思考的文字,其中有关于西方艺术重人体、中国艺术重山水的比较研究;第八卷《诗论》收录了他有关中国古代与现代诗歌的研究文字;第九卷《砧边札记》收录了他有关艺术、哲学、人生的笔记,由手稿中录出,篇什多短小,却寓有深邃而富有启发性的见解;第十卷《诗》收录了他的诗作,除部分发表之外,大多是根据手稿整理,第一次与读者见面。调整后我的感觉是比申报国家出版基金时的编目思路明晰,各卷有各卷的主题。全部篇幅中,大约有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的文字内容为已经问世的。其中第1卷和第4卷曾以单行本形式在几家出版社先后出版过,选入《文集》时,采用了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年的版本。在编辑过程中我以此为底本,又参照了文汇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熊秉明文集》(四卷本)和台湾雄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文字有所出入的地方,经再三甄别之后,择善而从之。考虑先生文字作品多涉及古今中外很多艺术作品的评析赏鉴,插入相关作品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和接受,也为了迎合“读图时代”读者的趣味与需求,所以同主编商量,给文字配图,图文并茂,让读者在熊先生的带领下真正进入中西艺术的神圣殿堂,领略中西艺术的精粹。配图的原则是:尽量采用文字中提到的作品(1-7卷),实在不能与文字内容密切结合的可适当插放一些熊先生自己的艺术作品或者中外经典艺术作品,起点缀文字和装饰版面的作用。(8-10卷)。因为配图比较多,又有大量油画雕塑作品,最后我们不得不改变了当初的想法,由黑白版改为彩色珍藏版,制作成本大大提高,但是效果也很明显。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对书稿中若干译名,根据现代使用习惯,按照出版管理条例要求,做了修改。同时,《文集》中有些地方文字重复的,有的做了修改;有的则保持先生手稿原貌,未做修改。另外,有些篇目,重复出现在不同卷中,比如第三卷和第十卷《展览》组诗,第九卷和第十卷都出现的三首诗《象征》《裸体的水》《黝》是主编特意编排的,未做修改。
意如流水任东西——特色:中西交融
据陆女士回忆文章中所写,“心似浮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是熊秉明先生去世之前他好朋友请他写的字,成了他的绝笔。她在信中告知郁风时,黄苗子先生在郁风回信中附了一笔:“他的绝笔竟用了如此潇洒的句子,真是他自己最好的生平总结。”(陆丙安编《对人性和智慧的怀念——纪念熊秉明先生》中《此恨绵绵无绝期——痛失秉明》)在编辑文稿的时候我也有此感觉,先生一生,还有先生之文,都是这一副字的最好体现。
先生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师从冯友兰,从小善画像,喜做泥塑,很多画家看了都很赏识,廖新学徐悲鸿都戏称他为“小畏友”,可见他在艺术方面既有天赋又有热情,到巴黎放弃哲学学雕塑也很自然。但他师从罗丹弟子纪蒙学雕塑,脑子里却想着“我将走自己的路。我想起昆明凤翥街茶店马锅头的紫铜色面孔来,我想起母亲的面孔;那土地上各种各样的面孔”(《熊秉明文集》第一卷《关于罗丹——日记摘抄》中《回去》)所以他的艺术作品却是用西方的技法塑造了中国艺术的意象,无论是母亲像父亲像《少女》《孕妇》还有各种动物雕塑《嚎叫的狼》《飞翔的鹤》还有后来以“牛”为主题的各种各样的水牛,《回首牛》《孺子牛》,都让人看了感觉极其亲切。但在表现上又深受现代西方艺术的影响,尤其是那些简化到只有几块铁片几根铁丝塑造的动物形象,不能不让人联想到西方抽象艺术,而那种构成形象的线条,又不由得让人想到中国书法。他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做的鲁迅头像集中体现了中西交融的特点。头像用铁片焊接,铁皮构成很多的面,用焊接线焊在一起,用粗线条勾出头像的脸。头像只有一只眼睛,初看觉得很怪异,但越看鲁迅的那种冷峻刚硬的形象、深沉忧郁的气质、悲天悯人的境界一下凸显出来。头像背后刻的《野草》的几句话也很震撼人心,看此像读此文,触目惊心。他在《关于鲁迅纪念像的构想》(《熊秉明文集》第二卷《看蒙娜丽莎的看》)中也指出鲁迅的风格具有现代感,“鲁迅一向对艺术感兴趣,并且被西方现代艺术所吸引”,“所以采用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倾向的手法制作鲁迅纪念像应该是适当的”,但是鲁迅像又不完全是西式雕塑,它又是中式墓碑。“文学馆的鲁迅纪念像是圆雕,又不是真正的圆雕,而是一座扁平的脱离墙壁的半浮雕,或者半圆雕,是一块中国传统的巍然独立的墓碑。它的造型是碑,同时又是鲁迅的头像……并按传统的惯例刻有几行文字”舒乙先生的观感是:“中国、法国、哲学、雕刻、书法全揉在了一块儿,其结果就出来一个非常奇特的鲁迅头像,好像用任何主义,譬如,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都绝对无法加以概括。它是个全新的东西。新得出奇。它神似,而不是形似,这是中国画的魂……它只有大线条,而没有细节的刻画,这是中国书法的魂……一抹黑,是中国书法的基色,又是法国印象派艺术非常注重颜色和光线的极致发挥……这是中国写意画手法在现代雕刻作品上的最神奇的移植……归根结底,还是中国的东西,而且是骨子里的中国东西,用中国东西去包容和融解了外国的东西。叫做现代的中国东西吧”(陆丙安编《对人性和智慧的怀念——纪念熊秉明先生》中《熊秉明先生做鲁迅头像》)
这种“中西融合”试图打通各门类艺术(雕塑、绘画、书法、文学)的风格不仅体现在其艺术作品中,还出现在其文字作品中。不论是写学雕塑,还是鉴赏绘画;不论是评析诗文,还是探讨书法、习文写诗,他都善于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探讨中西艺术的异同和交融汇通。比如在《熊秉明文集》第四卷《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第二章《纯造形的美》就探讨了中国书法和西方抽象画派的关系,以哈同和马休为例说明西方抽象画派受中国书法尤其是草书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他们的异同。第五卷《张旭草书》中更是在《结论》中详细探讨了中国草书中蕴涵的现代艺术精神,指出“在张旭与当今艺术家之间存在着经历和观念上巨大的差异,但他们对于创作的态度却是惊人的相似”。不仅在理论上分析与探讨,他还付诸实践,四个书法班,他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很特别,既体现了中国儒道两家的精神,还将西方现代心理学(视觉心理与内省心理)研究运用于书法教学,极具探索精神,具体可参见《熊秉明文集》第六卷《书法与人》。而在第八卷《诗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评析文字和第十卷《诗》的诗歌创作中,亦有中西交融的体现。第七卷《人体与山水》更是用中西比较的方法阐述了西方艺术重人体中国艺术重山水的特点。第三卷《展览会的观念》中写他在台湾办的个人观念的展览其实就是把东方的艺术思想和西方现代观念融合在一起的一个很有个人特色的观念艺术展。第九卷《砧边札记》里文章虽然短小,但是也有不少中西艺术比较的篇什,比如《油画与水墨》《水墨与彩色》。
他的一生和他的艺术、他的文字正如他自己所言,他是一颗中国的种子落在西方的土壤上,开了花发了芽,长成树结了果,而这花与果,却不是西方的,而是属于中国的。他是拿自己的生命在做试验,这个试验提出了一个至今我们依然面对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怎么与国际接轨是全盘西化呢还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一味强调民族性呢还是迎合西人的趣味完全的西方化,还是扬长避短,吸取其精华化为我之所用,在中西交融中让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现代化、国际化,在国际舞台上大展风采。熊先生的艺术作品和文字作品给了我们比较明确的答案。他的作品其实就是中西艺术汇通交融,在继承中国艺术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地创造的全新的中国艺术。
遗珠之憾终难免——遗憾
本来选题策划和申报基金时,我们打算在第五卷《张旭草书》中文版后附上原来的法文版以供读者对照参考使用,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因为法文版的版权问题尚未签下来,又顾虑附上法文版后第五卷就太厚了,和其他卷厚薄不太相称,所以最后没有附上法文版,这是第一个遗憾。
信札和友人亲人的纪念文章没有收录又是一个遗憾,从已经整理出来的友人给他的信中和几篇他写给友人的信中,信札内容涉及很多艺术问题,非常珍贵,值得认真研究与探讨。文汇出版出版的《对人性和智慧的怀念——纪念熊秉明先生》,我反复读过好几遍,那里面收录的文章都很有价值,是了解和研究熊先生其人其作重要的参考资料,本可以与先生之艺术作品文字作品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以上两大遗憾在后续出版中望能弥补。还有手稿中有些哲学笔记,比如《论冯友兰》《论傅伟勋》,本来都已经整理好了,据说有几万字,但是考虑出版管理问题,担心版前审读后提出需要备案,影响出版进程,这套书又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所以就放弃了,甚是可惜。
另外,在编辑过程中,给文字配图时在网上发现几篇署名熊先生的评画之作和一些对话录,但不能鉴别真假,也没有增补进去。
钩沉辑佚虽付梓,遗珠之憾终难免。成书之后,总是感觉遗憾重重,总想如果有机会一定会比现在做得更好,这就是从事编辑工作的悲哀。图书不像物质产品,产品一出来就定型了,它是一种精神产品,其制作出版传播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未完成状态,需要不断的修改、增补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