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偏爱悲剧英雄_小议李广受到司马迁及后世人喜爱的原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31
导读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这个毁灭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跌宕起伏,各种转折,人们的心也随之起伏不定,不知不觉中情感代入,对各种“悲剧式”的英雄人物产生了同情、怜悯、景仰、爱慕等等积…

自古以来,无论中西方,人们都偏爱“悲剧式”的英雄。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这个毁灭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跌宕起伏,各种转折,人们的心也随之起伏不定,不知不觉中情感代入,对各种“悲剧式”的英雄人物产生了同情、怜悯、景仰、爱慕等等积极地情感。

人们对于悲壮的失败者,对于曾经无比接近成功的人,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人物,都会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倾向,这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本能。因为:

  • 悲剧人物能触动人的同情心,调动善心,引起共鸣,符合人们认知与道德需要;
  • 悲剧人物的人生经历告诉人们,如何珍惜和享有美好的生活;
  • 人们汲取悲剧人物的教训,在面临同样问题的时候,能有所应对;
  • 人们维护自我的心理健康,悲剧人物一方面让很多有相同经历的人找到了平衡——原来这世界有人比我更悲惨,同时也可以把不良情绪宣泄出来。

而著名的悲剧人物数不胜数,在西方,有神话人物中的阿喀琉斯、赫克托耳、普罗米修斯,历史人物有凯撒、拿破仑等等;在中国,有传说中的夸父、精卫、孟姜女,也有真实历史中的项羽、岳飞等等,以及问题中所提到的李广。

这些悲剧人物的相同点总结起来,基本都有如下特征:

  1. 都有悲惨的结局,不能以大团圆收场,换句话说,悲剧人物必须最终遭到毁灭。
  2. 大多是无辜的受害者。
  3. 往往是崇高的英雄人物。(悲剧人物往往是对人生执著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生存欲望和非凡的生存意志。)
  4. 他们的结局源于人的有限性和盲目的命运。
  5. 都体现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精神。(一个民族必须深刻,才能认识人性悲剧性的一面,又必须坚强,才能忍受。——朱光潜)

以上的这些特点,都能牢牢抓住读者(或了解其人生经历之人)的心,进而产生我上面说的那些积极的情感倾向。

套用在李广身上,我们发现他基本符合一个“悲剧式”英雄所要具备的一切特性。李广最终是自尽而死的,符合悲惨的结局;而他自尽的原因是行军迷路犯了军法,他不想受到刀笔吏的羞辱和审判(严格意义上说,李广并不算完全无辜);李广屡立战功,抗击匈奴,保卫国家,称得上英雄;李广屡次立功却始终没能封侯,堪称造化弄人;李广选择了有尊严的自杀而不是受侮辱,可以说他在逃避,但也可以说他敢于面对死亡。正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李广应该是敢于面对惨淡人生的,只不过他更希望维护自己的尊严。

历史偏爱悲剧英雄,而李广正是一个悲剧英雄!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