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防守?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看曹魏早就制订的国策。曹魏在曹睿的时候,就定下了对外防御,对内发展的国策。在史书中记载曹睿和孙资计议形势的时候,孙资建议里说道:
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
曹睿采纳了孙资的建议,他控制三个战略据点合肥,襄阳和关中为手段。只要守住这三个据点,阻止蜀吴两国进攻就行了。等待自己国内的经济发展后,再图取蜀吴两国。
因此,在战略上,司马懿按照曹魏既定的国策,当诸葛亮进犯的时候,他以防御为主。只要保证诸葛亮不突破关中防线就行了。
在战术上,司马懿采取防御的策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曹魏的战役方针是采取防御为主的策略
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司马懿对阵诸葛亮之时,曹睿就亲自对战役采取的战术方针指示司马懿:
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
出于这种战役指导,司马懿当然会采取防御的策略。
二、在双方的实力对比上
双方的实力并不是题主说的,司马懿占尽优势。实际上在当时,诸葛亮的实力与司马懿的实力相差无几,双方各有所长。在兵力上,诸葛亮兵力在十万左右,司马懿也差不多。
在将领素质上,司马懿和诸葛亮棋逢对手。在这种情况下,谁先动手,先露出破绽,谁就先败。所以,诸葛亮和司马懿都采取守势,寻找对方的破绽,后发制人,这是无可厚非的。
三、在客观的条件上
诸葛亮是在敌人的地区作战,虽然有屯田的方法,但是后勤压力是诸葛亮无法解决的。运粮要越过秦川,而屯田要分散疲惫兵力。
而司马懿来到关中后,广开水利,进行大规模的开垦建设,粮食补给方面没有困难。而且在自己的地区作战,没有远途运输的劳顿。在这一方面,司马懿远远占了上风。有这样的优势,司马懿当然要利用了。
因此,司马懿发挥自己的优势,采取守势,诸葛亮无法和司马懿决战,又有后勤巨大的压力,终究只有失败一途。
四、诸葛亮战术上的缺陷,使得司马懿能够采取守势
兵法云,善战者攻于九天之上。如果诸葛亮是一个善战者,他有制敌的能力,那么司马懿就算想采取防御也不会成功。正是诸葛亮本身的缺陷,才使得战争陷入僵局。
诸葛亮本身性格是谨慎小心,不敢弄险。因此,他的进攻的策略很容易就被曹魏方面识破。在曹魏预先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他进无所得。
而且,诸葛亮训练的军队,虽然历史传说练成了八阵图,可是,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这个八阵图的评价,是不担心再打败仗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训练的军队,是一个以防御为主的军队。
他的军队和宋朝的军队差不多,是因为确实训练有素的骑兵造成的。他的军队面对司马懿的铁骑,就如同宋军面对北伐游牧民族的骑兵一样。如果没有布好阵,再不得地利,那么必败无疑。
这就是诸葛亮始终是在丘陵山岳地带活动的原因。司马懿说诸葛亮不是勇者,不敢深入关中平原,那是调侃诸葛亮。如果两个人对调一下,司马懿率领那样一支蜀军,他也不会深入平原地带与曹魏铁骑决战的。
因此,诸葛亮就一直幻想,自己选好战场,做好准备,让司马懿来到他的骑兵无法发挥作用的丘陵地带决战。这样一举给司马懿以重创,就可以打开关中的大门。
可惜,诸葛亮面对的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他面对诸葛亮送的巾帼都毫不在乎。他才不会上诸葛亮的当呢。这样诸葛亮既不能进入关中平原,又不能和司马懿决战。那双方对峙下去,诸葛亮只有一死而已了。
正是诸葛亮是以防守反击战术作为自己军队的主要战术,所以司马懿才敢于放心大胆地进行防御。而且和诸葛亮交战,面对诸葛亮那训练好的,如同大乌龟一样的蜀军,不但无处下口,反而可能被反咬一口,又何必去招惹他呢?
基于以上的各种因素,才使得司马懿采取了最稳妥的防御策略。诸葛亮一死,蜀汉没有了主政之人,也就日薄西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