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上线于YouTube的一档韩国自制网络微综艺《workman》,在B站、豆瓣等不同平台收获一致好评。没有大型策划,只有一个明星嘉宾,由《Running man》导演团队参与拍摄,是一档每期只有十分钟左右的真人秀节目。
主要内容是邀请前JTBC播音员张圣圭挑战韩国热门的兼职工作,体验时间为一天。从电影院售票员、便利店职员、传单派发员、相亲公司职员、网吧网管到外卖员等等,甚至还有影视行业节目制作团队的副导演。涵盖了热门行业的各个类别,第一季节目共29集。
由于这档节目发布于YouTube频道,属于网络平台衍生的微综艺,所以在内容的制作和传播上,自由度较高,受限也较小。很多职业的选择都是从网友评论征集而来,趣味性、可观性都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节目内容笑点密集,叙事节奏极快,对于工作繁忙时间零碎的都市人来说,真的是一档没法错过的节目。
不设限的一日打工体验
这种职业深度体验类节目模式早已在综艺市场发展成熟,大多数都是与经营体验类结合在一起,以完成某项经营任务为目标,邀请明星嘉宾体验不同职业的真实工作。常见的有经营客栈民宿、餐厅食堂等内容。
对比以往的大制作,这档节目在体验中不设任何规则和条件,让嘉宾真正的深入真实职场,以普通的人的身份体验普通人的工作。在一天日常工作体验结束后,张圣圭可以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真实的揭示出韩国不同职业的工作和收入现状。
不卖惨不上升到价值评判,整档节目就只是张圣圭个人的职业体验。每一份工作的艰辛都以戏谑搞笑的方式呈现,让观众在原有的工作场景中,看到职场人真实的工作节奏。
不干涉过程、不预设结果,就是节目真实性的保证。直到录制当天,节目组才会告知嘉宾真正要体验的工作内容。比如张圣圭在美容室做完造型准备出发,却被告知当天的任务就是要去美容室体验一日打工。这种未知性所在给嘉宾制造意外的同时也带给了观众惊喜。
而每一项工作的体验内容都是无剧本的。张圣圭从入职到工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比如在儿童咖啡店,需要先录指纹办理入职手续,再进行简单的职业培训和相关技能的学习,才能开始正式的兼职工作。通过一天的全程体验,可以展现出同一个职位不同的工作内容。
张圣圭的前主播身份,并没有加深他与职场的距离。接地气的谈话方式,让他能够迅速融入环境。对工作内容的好奇发问、对职场的八卦,让他加深了对相关工作的理解。
在体验之外,节目还涵盖了许多街头调查和随机采访,张圣圭在工作场景下向职场人提出“有没有收到过小费”“有没有讨厌的顾客”等等问题,语言的不断输出强化了内容的精彩程度。一日工作体验以张圣圭的一句话评价告终,不是一味地感叹辛苦,而是针对工作内容展现出个性化、差异化的表达。
叙事风格符合网络传播规律
由于这是一档网络综艺节目,所以整体节目的制作和传播都极大程度的满足了移动化获取信息的需求。节目体量较小,整体叙事节奏极快,能够让网友们在零碎时间获得简单的快乐。
每期节目十分钟左右,基本涵盖一天兼职工作的所有内容。节目中会标明所有的关键时间节点,并对工作内容进行相应总结。由于时长较短,叙事依赖后期剪辑加快节奏,因此整体笑点和信息量密集程度较高。
张圣圭的聊天都是无厘头式的,时不时还会冒出几句危险发言,后期根据内容需要及时切断和转场,会带来另一种意料之中的笑果。除了张圣圭的个人秀之外,兼职的张圣圭和正式的职场人对工作的共同吐槽,成为了这档节目可以引发都市人情感共鸣的原因。
比如在酒馆的兼职工作会遇到各种没素质的顾客,和儿童的相处的店员需要忍受他们身体上的“攻击”,外卖员需要承担被投诉的后果,在民俗村跑龙套饰演乞丐赤脚需要在水泥地上行走。每一个行业的辛苦不是用价值观导向来说明,而是用轻松的方式巧妙的展现给观众。
所以,这档节目的整体制作风格极大的贴近了张圣圭本人的语言风格。以张圣圭为核心人物的节目,也逐渐具备了鲜明的个人标签,在网络平台的传播过程中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同样的,节目非常会抓取人物特征,并利用后期字幕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在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中增加细节性的描述。用文字遮挡素人并放大张圣圭的个人形象,成为了社交媒体中表情包的来源。
《workman》在B站上一直被网友称作“沙雕综艺”,在YouTube网站获得三百多万订阅,最高播放量突破千万,成为今年韩国最热门的网络综艺之一。这档小成本的节目无疑成为微综艺市场中的最大赢家。
认真策划的节目其实并不需要复杂的规则设计,主旨明确、目的清晰,一眼就能让观众了解到节目的真实制作想法,可能才会能收获到意料之外的收视效果。希望综艺节目在做到传达价值理念之前,先用有趣的故事传递最简单的快乐吧。光是做到后面这一点就已经非常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