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是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面的痛,30多万手无寸铁的同胞,在日军的机关枪下,变成了累累的白骨。
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面临这样的灾难,可谓是国之大耻。
即使到了今天,每每提起南京大屠杀,很多人都忍不住会咬牙切齿。
有这么一个现象,在南京大屠杀之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遇难者都是老弱妇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一名叫做路洪才的幸存者说出了其中的原因。
路洪才是为数不多的经历了南京大屠杀还尚存于人世的人之一,当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候,他仅仅六岁而已。
对于很多人来说,六岁这个年龄,正是人生中最为天真无邪的时刻。
然而对于路洪才老人来说,他的六岁真的是永生难忘,因为他的家人,包括他60多岁的外公外婆、小舅舅和小姨、舅妈,母亲以及尚未出生的弟弟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了。
只剩下他跟自己的父亲以及大舅相依为命,好不容易熬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时光,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并最终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从他的讲述中,我们发现了南京大屠杀中那么多老弱妇孺被杀害的真正原因。
第一个原因:汉奸的指引和误导
在抗日战争时期,汉奸的人数达到了数百万之巨,由于这些汉奸对于中国很熟悉,所以日军在汉奸的帮助之下,能够快速地找到中国平民的藏身之所,进而进行集体的屠杀活动。
除此之外,汉奸们还帮助日军到处宣传不杀老弱妇孺,美化日军的侵略,让平民老百姓降低防备心理。
当时,很多人在听到这些汉奸们的言论之后,就选择了不再继续逃难,而是留在原地等待安置。
结果可想而知,这些因为轻信了汉奸宣传的人,大多数都死于日军的屠刀和机枪之下。
第二个原因:中国人有安土重迁的传统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情结,哪怕是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只要不是真的五路可走,善良的中国老百姓都会守着自己的几亩薄地几间破房,不会轻易选择离乡背井。
因为这是中国数千年来的习惯使然。
因此,当日军大兵压境的时候,还是有很多老百姓选择留下来,寄希望于侥幸和日本人的“仁慈”,以求保全自己的性命。
然而,日军的残暴让这些心存侥幸的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很多家庭因此绝户,无数的生命就在转眼之间烟消云散。
第三个原因:逃难路上生死未卜
在抗战时期,中国已经打了几十年的仗了,军阀混战,国共内战以及局部的抗日战争,战争和死人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变得有些麻木了。
特别是从战乱区逃离出来的人,早已见惯了逃难路上的生与死。
而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因为处于国民党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已经是较为安全和舒适的了。
因此,很多逃难的百姓宁愿选择呆在原地,也不想要继续逃难了。
特别是那些妇女儿童,每次逃难的时候,都是最容易成为牺牲品的,不是跟家人走失,就是成为某些人的奴隶,一辈子都得不到自由。
因此,与其盲目逃难,还不如留下来,或许还存在一线生机。并且,大家即便不逃难,也并不意味着坐以待毙。
很多认都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打了足以隐藏好几个人的地洞,这样也许能够逃过一劫。特别是那些人口众多的大家族,更喜欢采用这样的方式来逃难。
如果是在以往,这样的方式或许有效,但是这一次面临的是丧心病狂的日军。
第四个原因:男人跑路,老弱妇孺留下来守家
在战乱的年代里面,男人,尤其是青壮年男人,会成为潜在的敌人和杀戮目标。
这在各个朝代里面都是如此。
因此,按照传统,每当战乱发生的时候,家里面的男人,不管是成年还是未成年的男人,都会选择外出避难,而将女人们留在家里守家。
中国人常讲“祸不及妻儿”,在千百年里,历次战争中,大家都遵守这样的规矩。
所以,这一次,很多家庭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处理,结果遇到了不守“规矩”的日军,导致老弱妇孺遇害者众多。
小结: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日本人的残暴,这也为日军的最后惨败埋下了伏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
参考资料:《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