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8日下午,柴念东先生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将两通与北师大相关的学人书札捐赠给图书馆。图书馆馆长王琼、研究发展部主任李书宁、古籍与特藏部主任杨健等接待了柴先生。王琼馆长对柴先生的无私捐赠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并向他承诺:图书馆将利用优良的储藏条件保存好这些珍贵的捐赠品,并以专业的修复技术、良好的研究能力进行深度的保护和开发。
这是柴念东先生第三次向北师大图书馆捐赠其家藏珍贵文献。2018年11月,他向图书馆捐赠了其祖父柴德赓先生的一份重要手稿和另一种文件。2019年8月,他又慷慨捐出陈垣先生题赠柴德赓先生的一册线装书。北师大图书馆曾在微信平台和京师文库特色库加以宣传。
相关链接:著名历史学家柴德赓先生手稿入藏北师大图书馆
此次柴念东先生捐赠给图书馆的两通书札,一为陆懋德先生给柴德赓先生的留言,一为萧璋先生致柴德赓先生信函。
陆懋德(1888-196?),字咏沂,山东历城人。民国年间颇具影响的历史学家。早年留学美国。1922年受聘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6年筹办清华大学历史系并担任系主任,同一时期他也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兼课。1927年后专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还曾任北师大研究院委员会委员、北师大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37年他随师大西迁,历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等。抗战胜利后,随校迁回北平。1949年后继续担任北师大教授,讲授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等。1951年起担任中国通史教学组副组长。1962年赴新成立的东北文史研究所工作,尔后情况不详。其代表作有《周秦哲学史》《中国上古史》《中国史学史》《中国文化史》以及《史学方法大纲》等,多受学人好评。金毓黻先生称其“以精研古史名家”,柳诒徵先生评价《周秦哲学史》“征引详赡,断制多当”,齐思和先生盛赞《史学方法大纲》:“国人自著史学概论、史学方法一类的书不少,其中以陆懋德先生的《史学方法大纲》一书为最精。”
青年柴德赓(左)与中年陆懋德(右)
2017年,北师大图书馆古籍与特藏部工作人员鉴于陆懋德先生在师大执教时间很长,学术成就很大,而今却湮没无闻,建议商务印书馆重新出版陆懋德的著作,并推荐当时就读于我校哲学学院的楚轲同学(现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担任编校工作。商务印书馆欣然采纳,首先将《周秦哲学史》《史学方法大纲》列入出版计划。楚轲同学参考馆藏不同版本,辨疑正讹,并将异体字改为通行字,令这两部史学名著以简体横排形式呈现于世,有益于读者对陆懋德史学思想的学习、理解。两书已于2019年9月面世。
新版《周秦哲学史》和《史学方法大纲》
柴德赓先生于192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系,1933年毕业。入学时陆懋德先生是系里的专任教授,开授“西方史学变迁”“中国上古史”等课程。1932年他兼任系主任时,正值柴先生升入大四的关键时期。陆先生不仅是柴先生的授课老师,作为系里的负责人想必还会对学生的就业发展等有所关照。因此柴先生对陆先生毕生执弟子礼,而陆先生对柴先生也不拘小节。从此次捐赠的陆先生书札,我们可管窥一二。
信函内容释读如下:
青峰老弟:
拙稿《铜犁考》后,拟附列数语于后(见另纸所录),请费神代为粘在篇末(低二格为便),是为至托。大著已读毕,精确可佩。再者,如有旧著副本,请惠赠本系阅览室,以备学生参观研究,尤所望也。即颂
近好
泳沂留字
外附条一件
陆懋德手札
陆先生给柴先生留言,直呼“老弟”,彼此关系亲近,显而易见。其留言主要是托柴先生代为粘贴附言,在其撰写的《铜犁考》一文文末。该文后来以《中国上古发现之铜犁考》为题名,刊载于《燕京学报》第37期(1949年下半年刊)。据此信息,则陆先生留言的写作时间不早于1949年秋季。另外,北师大1946年从西北迁回北平时,当时的教育部勒令使用“国立北平师范学院”校名。经过全校师生和其他社会人士的不懈努力,1948年10月始同意复其旧名“北平师范大学”。陆先生使用的信纸为“国立北平师范学院用笺”,虽不能据以断定其留言作于1946至1948年,也可作为一个参照。
好在《燕京学报》第37期可以获取,笔者下载了《中国上古发现之铜犁考》一文。浏览至文末,陆先生留言中提到的“数语”赫然入目:
该附言落款时间为1948年2月,那么陆先生给柴先生的留言有可能写于同一月或稍后。附言向几位先生致意。其中杨宗翰、徐炳昶、苏秉琦等先生,均为北师大校史上的重要人物。(京师文库特色库已收集其资料,欢迎查阅。)
陆先生先前为何将《铜犁考》文稿交给柴先生呢?当时陆先生在师大,而柴先生在辅仁,或许是托柴先生投稿给《辅仁学报》?然而该稿最终是在《燕京学报》发表。其中曲折,尚无从考察。
留言中,陆先生还提到,他已读毕柴先生的著作,指出柴著“精确”的特点并以“可佩”之语相激励。据上下文可推知,柴先生不久前送呈陆先生过目的是近作,考1945至1948年间柴先生发表了五篇论文,如《<鲒埼亭集>谢三宾考》《全谢山与胡稚威》,均在史学界反响颇大。陆先生所言“大著”盖不出这五篇范围。陆先生还欢迎柴先生给北师大历史系阅览室捐赠旧著。其挂心本系学生,重视其科研学习,可谓尽心尽力;其赏识柴先生之学术能力,也昭然于世。
萧璋(1909-2001),字仲珪,祖籍四川三台,生于山东济南。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后,先后在南开中学、北平图书馆、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浙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或任职。1952年后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59-1980年兼任系主任。萧璋先生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除了发展传统的训诂学,他还注重使训诂学成为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工具,在古汉语课上突出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萧璋先生对北师大古代汉语学科的建立及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系主任,他对中文系其他各学科的发展也贡献良多。
萧璋先生与陈垣先生合影(1963)
萧璋先生与柴德赓先生年齿相近(柴先生长一岁),青年时期都在北平就读,抗战时期都在四川执教,虽始终不曾同校,但作为青年才俊,或许早有学术往来。且抗战结束后,二人都曾在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缘分非浅。萧先生致柴先生的信函如下:
青峰尊兄道右:
久疏笺候,想起居休鬯,著述日隆,为颂为慰。去腊,乐素兄转来大著三种,拜读之余,获益不浅。尤以《全谢山与胡稚威》一篇,文章之美,已令人倾倒,不仅考据之精审也。至佩至佩。弟年来毫无进步,近为《浙江学报》撰一文,草创急就,实无足观。他日印出,当寄上一阅,并所赐教为感。耑此,敬请撰安。
弟萧璋顿首拜二月廿九日
萧璋先生这通书札落款为2月29日,不具年份。柴念东先生整理《柴德赓来往书信集》(商务印书馆2018版)时,参考其祖父日记,将此函系于1948年。萧先生表达了对柴先生著作的无比佩服,指出其著述不仅考据精审,且具有“文章之美”,此乃从传统文章学的高度对学术论文的审视与评价。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想必在萧先生看来,柴德赓先生的文章是文质彬彬,行之久远的。“乐素兄”是指陈乐素,是陈垣先生的长子,也是一位著述丰富的历史学家。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迁徙四川,萧璋先生、陈乐素先生都曾在浙江大学执教,相识较深。而陈乐素先生作为陈垣的长子,柴德赓先生作为陈垣的得意弟子,此二者的交情也非常人可比。这是柴先生在1947年腊月托陈乐素先生赠送著作给萧璋先生的关系背景。
萧璋手札
萧璋先生这通书札字迹认真,银钩铁画,显出其书法功力,也显出其对柴德赓先生的尊敬、重视。而陆先生年长柴先生廿余岁,其留言颇为随意,字迹较为潦草。不过,陆、萧二位先生的手泽都属当世稀见物。尤其是陆懋德先生,1962年之后行踪阙如,资料罔闻,片纸难觏。因此柴先生捐赠的这通信札,其史料价值、文物价值都难以估量。
文章来源:公众号: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责任编辑:冯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