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诸葛亮争“卧龙之地”南阳才是赢家?(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049
导读

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两地民众都坚持说孔明是在自己家乡才是诸葛亮卧龙之地,首发式应该在自家举行;争得难解难分,昏天黑地,结果这枚邮票的首发式索性被争黄了。 南阳卧龙岗与襄阳卧龙岗之争自古有之,延续了千百年…

来到河南,你一定要去南阳卧龙岗的武侯祠,那可是千百年来世代传颂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当年一代智圣诸葛亮曾在此隐居于此求志,躬耕苦读,默默耕耘了10年,等待了10年,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从而被后人尊称为卧龙先生。

但相比大家都知道,一直以来,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两地对诸葛亮的隐居地都有歧义。河南南阳人说,诸葛亮就是隐居在南阳卧龙岗,而湖北襄阳人说,襄阳隆中才是诸葛亮的隐居地。“两阳争龙”从未停歇过。甚至一直到千百年后的今天还在争,,从未停止。

而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就发生过一件让啼笑皆非的事。当时国家要发行一枚“隆中对”纪念邮票,首发式前就遇到了让人头疼的问题。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两地民众都坚持说孔明是在自己家乡才是诸葛亮卧龙之地,首发式应该在自家举行;争得难解难分,昏天黑地,结果这枚邮票的首发式索性被争黄了。导致直接取消了。后国家邮票发行部门不得不让两地各自举办首发式。

南阳卧龙岗与襄阳卧龙岗之争自古有之,延续了千百年,早在清朝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做了南阳知府,他在任上就遇到了特别为难的“夺龙”战。不过他并未偏向自己的家乡,他说“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说的非常有道理。甚至一直到今天,对于“卧龙之争”世人便引用“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这句名言来平息双方之争。

其实诸葛亮并非湖北人,也非河南人,他是出生在山东省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据说:因为他出生在早晨,窗外即将放亮发明,其父便给他起名曰“亮”,字孔明。

在茅庐上面悬挂着1973年郭沫若先生手书的“诸葛草庐”匾额。当年诸葛亮在此潜心隐居、躬耕苦读,刘备曾三顾茅庐于此。

“诸葛草庐”是一座八角尖顶茅亭,不高也不大,古朴而不失古韵。

白居易曾在《咏史》称道“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南阳卧龙岗这里原来叫诸葛庵,元延祐四年时仁宗皇帝将其改为 “武侯祠”。到了清康熙年间武侯祠又重新修建了 “卧龙岗十景”。

卧龙十景分别是草庐、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诸葛井、躬耕亭、小虹桥,而且还修建了卧龙书院,古朴,而保有历史沧桑的年轮。

古柏亭,位于草庐左侧。亭前有一棵已歪斜的粗大古柏,传说是诸葛亮当年种下的,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就是把马拴在这棵古柏上的。孰真孰假,不得而知,恐怕这真的需要问诸葛孔明先生了。

“大文出师表,胜地卧龙岗”。武侯祠的碑刻“出师表”令我人驻足。据记载这是岳飞遇雨夜宿武侯祠而挥泪手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武侯之胸怀志略与名将之翰墨神工融为一体,却属难得。

南阳武侯祠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景区面积很大,占地约15万多平方米,松柏苍翠,树木茂盛,景色宜人;没有一天的时间是很难转的完的。

2019年6月,河南南阳称要复建卧龙岗,“卧龙岗之争”再起硝烟。

进入新千年以来,两地就“诸葛亮故居”之名多次发生争夺。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重新收录《隆中对》,文中加注称:“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出师表》文中也对“南阳”注解为:“南阳,郡名,在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教材注解引发南阳当地不满,南阳市方面甚至举行万人签名的抗议活动。

2016年河南南阳举办“中国·南阳2016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湖北襄阳市委宣传部发表《某地将办诸葛亮文化节:李逵和李鬼,怎相处?》一文,此事亦引发媒体关注,认为这种争抢存在不当。

以小编拙见:“卧龙岗之争”千百年来都没有争出结果,千百年后恐怕更不会有结果。倒不如平息纷争,抱团开发,共同发展才是长久之道。

南阳与襄阳诸葛亮“卧龙之地”到底谁是赢家?朋友们对此有哪些看法呢?欢迎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