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位哺乳妈妈平日里最烦的就是,周围的老人、七大姑八大姨、母婴店推销员、甚至小区里的邻居什么的,对你的母乳指指点点——母乳一直都有营养,而且神奇的是,母乳成分还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逐渐变化,以满足他不同阶段的生长需求。哺乳第二年,母乳中的免疫物质甚至还会增强一些,这可是奶粉做不到的呀!
其实,不是6个月以后母乳没营养,而是宝宝对营养的需求开始加大,母乳不足以支撑宝宝所需了。但是这时候毕竟开始吃辅食了呀,辅食添加的丰富性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了。换句话说:就算把母乳换成了奶粉,如果不好好吃辅食,照样营养不够!
关于母乳喂养的这三个误区,你知道吗?
误区1:妈妈的前奶没有后奶好
其实,不管前奶、中奶还是后奶,都是我们做科研时,研究母乳营养成分时的一种区分方式,对实际生活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借鉴意义。
另外,大家可能会发现,母乳中所谓的前奶比较稀,感觉比较淡,而后奶好像看起来稠一点,所以很多妈妈就认为后奶比前奶更有营养,会挤掉一部分前奶,尽量多地给宝宝喝后奶,其实这种做法完全没必要。
前奶看起来稀,其实是因为可溶于水的乳清蛋白含量较高,不溶于水的酪蛋白含量低一点;而后奶酪蛋白含量高,所以看起来更“稠”一点。但不管前奶还是后奶,里面都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及丰富的微量元素和活性成分,对于宝宝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谁比谁更好的区别。
所以妈妈们不需要在喂养中纠结前奶、后奶的概念。
误区2:催奶汤一定要大补特补
催奶汤本身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任何人都希望妈妈的乳汁丰富,孩子够喝,所以家里经常给妈妈做各种各样的催奶汤。
但催奶汤也有不同:比如民间处方和中医推荐处方就是两种不同的性质,所以在喝催奶汤的时候,也要注意:尽量要以食源性的食材为主,避免太多的药材。汤里加太多药材可能会对宝宝造成其他影响,对妈妈本身来说,也不见得是好事。
另外,催奶汤不是乳白色越明显越好。
很多家庭做催奶汤时,会有类似“以形补形”的观念,觉得汤越是乳白色的、越黏稠,妈妈喝了之后,奶水就会越多,但其实,催奶汤的颜色和妈妈乳汁的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们经常用猪手、骨头等高脂食物熬制催奶汤,在熬的过程中,猪手或骨头里面的脂肪发生了乳化,所以汤显得黏稠、呈乳白色,但这类汤里通常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容易使人迅速发胖,并且后期不容易瘦下来,但对于提高乳汁的质量其实没有太大的帮助。
所以,千万不要一味地多喝催奶汤。
其实,要想妈妈的乳汁充足,营养均衡的同时,还要多喝水,保证充足的睡眠,当然最重要的,是妈妈要保持心情舒适,良好的心理状态其实才是最好的“催奶汤”。
误区3:妈妈吃容易引起胀气的食物,乳汁会引起宝宝胀气
这个大家要先明白一点:妈妈吃进胃里的食物不会直接变成乳汁,一定是妈妈先把吃的食物完全消化吸收,再分泌出乳汁的。
妈妈吃了胀气食物,最先考验的是妈妈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同理,妈妈今天吃了一个冰淇淋,宝宝喝完奶之后拉肚子,也不能说是因为妈妈吃了冰淇淋使母乳发生了变化,所以宝宝才拉肚子,家长最先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孩子的消化吸收是否出现了问题,而未必是妈妈的饮食。
很多时候,是我们预先的“自我诊断”决定了我们的思维:觉得母乳喂养期间的孩子有什么问题,一定是妈妈的奶水出了问题,其实未必是这样。
母乳妈妈本来就很辛苦,家人不要给妈妈太多压力。
那么,母乳妈妈应该怎么吃呢?
在母乳喂养期间,妈妈要做到营养均衡,一周至少要吃够50种食物,其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比例要均衡。在食物的选择上,不用有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以妈妈的自我感受为主,看妈妈“吃了舒不舒服”,因为妈妈吃好了才是宝宝吃好的前提。在食量上,不用刻意增多和减少,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就好。